[发明专利]振动致动器和包括该振动致动器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9403.1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6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岛田亮;关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怡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3 | 代理人: | 迟军;李艳丽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致动器 包括 电子设备 | ||
一种振动致动器和包括该振动致动器的电子设备。该振动致动器包括:振动器,包括轴;被轴穿透的输出传送构件,被构造为围绕轴的轴线旋转;以及固定构件,被构造为不相对于轴移动并被构造为相对于输出传送构件移动。固定构件包括底座部分和突起部分,突起部分从底座部分突出到输出传送构件侧,振动致动器包括在轴的轴向上在底座部分和输出传送构件之间的压力接收构件,突起部分和输出传送构件在与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接触,并且突起部分和输出传送构件在轴的轴向上彼此不接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振动器的振动致动器和通过该振动器激起的振动而被摩擦地驱动的旋转体,并且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振动致动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振动致动器被应用于产品以驱动例如照相机镜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13009讨论了杆式振动致动器。
图7是例示说明常规的杆式振动致动器的构造的示意图。该杆式振动致动器包括激起驱动振动的振动器214。该杆式振动致动器通过振动器214激起的驱动振动使振动器214和与振动器214压力接触的转子(旋转体)207相对于彼此移动。
振动器214包括至少两个弹性体201和202以及夹持在弹性体201和201之间的压电元件203。为了高效地使振动器214振动,压电元件203被拉紧以使得预定的夹紧力被施加于压电元件203。
然后,电场被施加于压电元件203以使振动器214激励彼此正交的两个弯曲振动,这在弹性体201中引起椭圆运动。转子207被使得与弹性体201压力接触,使得弹性体201的椭圆运动以在振动器214和转子207之间的摩擦力的方式,作为驱动力而被传递到转子207。转子207包括接触部分207a和转子主环207b。所述构造使得转子207被压力弹簧209加压,以使振动器214和转子207彼此压力接触。
齿轮210接收压力弹簧209的压力的反作用力。齿轮210在与凸缘帽211接触滑动的同时与转子207同步旋转,凸缘帽211被压合到凸缘212。如果不包括凸缘帽211,并且凸缘212和齿轮210彼此直接接触,则凸缘212可能磨损。因此,提供凸缘帽211用来防止凸缘212磨损。这使凸缘212的寿命延长。
目前,存在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13009中讨论的振动致动器进一步缩小的商业需求。这是因为如果振动致动器缩小,则包括振动致动器的产品也可以缩小。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13009中讨论的振动致动器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在该滑动轴承结构中,齿轮210和凸缘帽211彼此接触滑动。在这样的构造中,齿轮210和凸缘帽211之间的间隙以及凸缘帽211和凸缘21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影响振动致动器的驱动性能。具体地说,如果间隙太小,则负载增大。如果间隙太大,则齿轮210和转子207的离心回转变大,这使旋转的速度不均匀。因此,在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6-13009中的凸缘帽211被压合装配到凸缘212的构造中,有必要以高度的尺寸精度制造三个装配组件中的每个,即,齿轮210、凸缘帽211和凸缘212。因此,制造振动致动器是不容易的。
鉴于这样的常规技术,本发明针对提供可以比常规方法进一步缩小的并且解决常规方法制造中的困难的振动致动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振动致动器包括:振动器,其包括轴、被轴穿透的电机能量转换元件和弹性体;被轴穿透的旋转体,其与振动器接触,并且被构造为通过弹性体的振动而围绕轴的轴线旋转;被轴穿透的输出传送构件,其与旋转体啮合,并且被构造为通过旋转体的旋转而围绕轴的轴线旋转;固定构件,其被构造为不相对于轴移动,并且被构造为允许输出传送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移动;以及压力构件,其被构造为将输出传送构件朝着固定构件压并且将旋转体朝着振动器压。固定构件包括底座部分和突起部分,突起部分从底座部分沿着输出传送构件突出,以及,振动致动器包括在轴的轴向上在底座部分和输出传送构件之间的压力接收构件,并且压力构件间接地压底座部分,其间设置有输出传送构件和压力接收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94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