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0303.0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2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龙;苏琇贞;郝腾飞;刘晓;冯伟夏;熊山;肖叶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Q10/0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场端 远程协作 云服务器 电力设备 人机界面 数据储存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 无线通信模块 操作模块 等待状态 断开连接 加载模块 排除故障 时间等待 通信连接 现场维修 维修 协作 场景 消耗 | ||
1.一种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现场端/专家端请求建立MR协作进入等待状态;
S20.双方进行场景同步,建立MR协作;
S30.现场端及专家端之间进行MR远程协作与过程交互,专家端生成维修解决方案并将维修解决方案同步至云服务器中;
S40.双方结束MR远程协作与过程交互,断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10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S101.专家端/现场端向现场端/专家端发起MR协作请求;
S102.现场端/专家端接收到专家端/现场端发起的MR协作请求;
S103.现场端/专家端回复专家端/现场端的MR协作请求;
S104.在S103中回复为“拒绝”时,结束本次协作过程;若S103中回复为“接受”时进入等待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0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S201.现场端对当前操作的3D模型或场景进行推送,专家端通过脚本与数据进行连接构建大型实时场景;
S202.当现场端与专家端达到场景同步状态则从等待状态正式进入MR远程协作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0包括如下步骤:
S401.现场端或专家端发出MR协作退出请求;
S402.所述S401过程中为现场端发起MR协作退出请求时,双方均退出MR协作过程;专家端发起MR协作退出请求时,需判断剩余终端数是否为0,当且仅当剩余终端数为0时退出MR协作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0步骤中现场端与专家端进行远程协作与过程交互中进行传输的数据包括实时音视频流、IM信息流、AR信息流与IOT数据流;其中所述的AR信息流包含AR识别信息、AR模型场景展示信息、AR数据场景展示信息;IOT数据流包含云端采集与控制数据、云端业务与数据集成数据、现场设备发现数据、现场采集与控制数据、虚拟数据源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30步骤中,所述MR协作过程中,在系统各个流程阶段均可进行数据收集,包括对用户的状态、交互、导向行为实时采集及记录及运维过程的实操数据记录,用作后续的分析处理。
7.一种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现场端、专家端与云服务器,所述的现场端与专家端均包括数据储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人机界面、操作模块与加载模块;所述的现场端与专家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每个实际业务场景有且仅有一个现场端,每个实际业务场景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专家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电力设备3D模型库的MR专家远程协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现场端与专家端的系统架构分为接入层、应用层、服务层和基础设施层,所述的接入层包括私有云、数据端和设备端,应用层包括数据连接组、API接口组和Web系统组,服务层包括高级服务组及基础服务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03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用型智能巡查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设备状态管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