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海洋链霉菌SCFJ-05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210334.6 申请日: 2018-10-17
公开(公告)号: CN109182216B 公开(公告)日: 2021-11-09
发明(设计)人: 余德亿;姚锦爱;黄鹏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N63/28;A01P3/00;C12R1/465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地址: 350013 福建省***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植物 茎腐病 具有 抑制 作用 海洋 霉菌 scfj 05
【说明书】:

发明提供一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海洋链霉菌SCFJ‑05,属于微生物生防技术领域。所述海洋链霉菌SCFJ‑05为葱绿毛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sinopilosus),已于2018年6月4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860。海洋链霉菌SCFJ‑05对多肉植物茎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具有被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海洋链霉菌SCFJ-05,属于微生物生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通常具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繁殖器官。在园艺上,又称肉质植物或多肉花卉,但以多肉植物这个名称最为常用。多肉植物作盆栽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目前常见的种类大多归属于景天科和仙人掌科。

多肉植物茎腐病的病原菌通常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危害多肉植物的主要真菌,归属于半知菌亚门,也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普遍存在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甚至存在于严寒的北极和干旱炎热的沙漠,过兼寄生或腐生生活。该病原菌不仅可以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还会在不同的植物上表现为不同的专化型;其专一性地引起植物的维管束病害,破坏植物输导组织,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来危害作物,造成植物萎蔫死亡,影响产量和品质。茎腐病是目前多肉植物生产较难防治的重要病害之一,多肉植物一遇此病会大量猝倒,萎缩死亡,植株茎部会开始出现褐色病斑,接着内部腐烂,直至全株猝倒死亡。现有技术中,多肉植物茎腐病普遍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代森猛锌等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这些化学杀菌剂虽对多肉植物茎腐病有一定的防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且本身具毒性,使用过程易对环境及人体造成伤害。农用抗生素作为生物农药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等优点,因而挖掘新的农用抗生素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广泛应用的许多重要农用抗生素都是从放线菌分离得到的,而这些放线菌主要来源于陆源环境,由于不断的重复分离筛选,筛选出具有新型抗病机制的放线菌已难度极大。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微生物资源丰富的海洋,期望从海洋环境中筛选出具有新型抗病机制的生防微生物,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如高盐度、高压力、低温及特殊光照,决定了海洋生物不同于陆源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目前尚有约99%的海洋微生物未被认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微生物被开发利用,它们及其次生代谢产物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资源物。因此从海洋链霉菌及其代谢产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应用于多肉植物茎腐病的防治,是条思路新颖,且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具有抑制作用的海洋链霉菌SCFJ-05,该菌株对多肉植物茎腐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被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株海洋链霉菌SCFJ-05,为葱绿毛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sinopilosus),已于2018年6月4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登记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860。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海洋链霉菌SCFJ-05的应用,即它在抑制多肉植物茎腐病害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海洋链霉菌SCFJ-05在制备抑制多肉植物病害生物农药中的应用。

所述海洋链霉菌SCFJ-05是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红树林潮滩湿地采集的海泥中分离获得,该菌株的培养及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和菌种分类结果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03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