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22707.1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5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蔡婷;赵昆峰;袁静;杨玲;徐荣;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32;B01D53/02;B01D53/8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常温净化 碳基 制备 氨水 多官能团 甲醛去除 去除 氨基 草酸 浸渍 表面官能团 活性炭 草酸溶液 碳基材料 质量分数 常温下 对甲醛 羧基 甲醛 应用 调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所述的碳基常温净化材料为表面官能团调控过的活性炭,所选择的官能团为羧基和氨基,采用分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所选用的试剂为草酸和氨水,其中草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25%~0.50%,氨水的浓度为2.5%~5.0%。该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低。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碳基材料对于甲醛的去除率,常温下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到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
背景介绍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中最常见也是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家具、木制品板材和填料、织物、涂料、墙纸、地毯甚至窗帘。实测数据说明,一般正常装修的情况下,甲醛的含量可超标6倍以上,个别则有可能超标达40倍以上,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会持续3-15年。当甲醛浓度大于 0.08m³ 就会引起喉咙不适、声音嘶哑、胸闷、气喘、皮炎等。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会引起头痛、乏力、感觉障碍、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并且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甲醛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甲醛会增大患上特殊癌症的几率。在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有效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中的甲醛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近年来,对甲醛污染物的控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源头上减少甲醛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是采用空气净化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控制甲醛污染物主要是开发和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其中包括水性涂料、环保粘结剂、环保板材等材料的开发。但目前大部分装修装饰材料仍然存在甲醛污染问题。因此,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逐步进入了广大家庭。各种空气净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空气治理方面具有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出台,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污染日趋严重的污染现状,直接激发了空气净化行业的飞速发展。据有关部门预测,目前中国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产业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内,国内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产业将处于快速成长期,预测保持每年28%的复合增长率。高性能常温甲醛净化材料的开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但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用于甲醛去除的材料多为活性炭吸附材料,众所周知,单纯的吸附材料存在多种问题:(1)针对目标污染物选择性低;(2)吸附易饱和;(3)存在二次污染。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主要根据目标污染物甲醛的官能团特征,对活性炭表面进行官能团修饰,从而提高碳基材料对于甲醛去除的选择性。且本发明所述的多官能团碳基材料主要通过表面官能团与甲醛的相互作用,减少由于脱附造成的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碳基材料对甲醛的选择性,减少二次污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甲醛去除的多管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方法制备的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产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产品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甲醛去除的多官能团碳基常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基常温净化材料为表面官能团调控过的活性炭,所选择的官能团为羧基和氨基,采用分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包含以下步骤:
(1)活性炭基材置于100oC烘箱中活化处理3h;
(2)测量活化后的活性炭载体的吸水率;
(3)根据所测得的吸水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浸渍0.25%~0.50%的草酸溶液,将浸渍好的活性炭于室温下过夜静置,然后于80oC干燥12h;
(4)测量浸渍好草酸溶液活性炭的吸水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22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