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反射面天线的风致指向误差实时测量方法、雷达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0966.9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3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梁威;黄进;张洁;梁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27;G06F30/28;G06F30/18;G06N3/126;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李霞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反射 天线 风致 指向 误差 实时 测量方法 雷达 | ||
1.一种大型反射面天线的风致指向误差实时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型反射面天线的风致指向误差实时测量方法包括:
第一步,建立三个右手坐标系,第一个坐标系建立在天线底座中心,为全局坐标系;第二坐标系建立在反射面的顶点处,描述天线方位运动;第三个坐标系建立在反射面的顶点处,描述反射体变形和俯仰运动;
第二步,根据大型反射面天线结构参数和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风场特性建立大型反射面天线风场分析模型;
第三步,在坐标系中,根据仿真模型,建立主反射面全工况指向偏差测量模型,以最佳拟合抛物面理论和频域积分法为基础,建立测量点的加速度,位置,数量与指向偏差的关系;
第四步,基于全工况指向偏差测量模型基础上,建立4对称点加速度计优化布局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这一多变量、离散、非线性模型,从成千上万的结构节点中选出较少测量点;
第五步,根据优化出的测量点数量和位置,在主反射面上布置加速度计,进行测量和指向误差重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反射面天线的风致指向误差实时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包括以下步骤:
(1)引入模态叠加法建立天线结构振动变形的分析模型:
(2)全工况指向偏差分析模型:
将RST坐标系中的加速度转换到UVW坐标系;
[aU aV aW [1]]=[aR aS aT [1]]RT(Am)RY(-(90°-Em));
式中,RT,RY分别是绕着T和Y的旋转矩阵;
然后根据求出在UVW坐标系中主反射面指向偏差加速度
通过FFT转换到频域A(h):
N为采样点数,k为时间步;
为了克服积分常量产生的漂移,采取低频截断滤波,接着通过频域积分得到θ(h):
式中,fS为采样率;
通过IFFT将θ(h)转换到时域:
得到分别通过俯仰轴,方位轴补偿的指向偏差ΔE,ΔA: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反射面天线的风致指向误差实时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具体包括:
(1)通过U和V轴将反射面分成“1”、“2”、“3”、“4”四个区域,四个传感器为一组,如果知道“1”区的一个传感器位置(us,vs,ws),s表示第s组传感器;定义一个变量:
δ为脉冲函数,当vs>0时,即传感器不在坐标轴上,δ(vs)=0,sf=0;当vs=0时,即传感器在坐标轴上,δ(vs)=+∞,sf=1;
然后用us,vs和ws得出“2”,“3”,和“4”区传感器位置:
上式Us,Vs和Ws表示第s组传感器的1到4区在主反射面上的位置;
(2)动态优化模型:
find L=[n1 n2...ni...nm/4]T;
式中L代表‘1’区测量点的节点编号;ni是第i个测量点的节点编号,对应的传感器位置信息为WE,WA是俯仰和方位方向的权值;D为天线口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096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空间结构的混合智能优化方法
- 下一篇:用于指导外延工艺的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