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31431.3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1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选伦;刘玲;王春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7/5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火管 感温自启动 新能源汽车 锂离子电池 灭火装置 中间层管 基体层 内层管 外层管 阻气层 阻气性 三层 多层共挤 工艺制备 同心的 增压剂 感温 共挤 夹持 体层 灭火 爆破 泄露 破裂 激活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该探火管由同心的内层管、中间层管和外层管三层构成,三层之间通过共挤工艺制备而成,中间层管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阻气性从而构成阻气层,内层管和外层管作为基体层将阻气层夹持于两基体层中间,基体层用于感温爆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该多层共挤探火管具有良好的阻气性,能长时间保证不泄露增压剂,同时具有低于120℃的破裂激活温度,安全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
背景技术
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是一套简单、低成本且高度可靠的独立自动探火、灭火系统。该类灭火装置采用柔性可弯曲的探火管作为火灾的探测报警部件,同时这种探火管还可以兼作灭火剂的输送及喷放管道。柔性的探火管可以很方便地布置到每一个潜在的着火源的最近处,一旦发生火灾,探火管受热破裂失压,启动灭火装置容器阀,灭火剂通过探火管在破口处(即需实施灭火的部位)喷射灭火剂实施灭火。
作为一种新型的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它解决了困扰消防行业已久的对电器设备、控制箱、配电板等易发生火患的空间的防火问题。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电厂、通讯、广电、石化、铁路等系统。该装置主要由贮存容器、虹吸管、容器阀、探火管、压力表等部件组成。使用时,按照一定间距将探火管布置在保护空间内并充压,一旦发生着火,火源附近的探火管受热,在最先达到熔点处发生爆破,灭火剂通过爆破口喷放,从而扑灭火灾。
近几年,以锂离子电池装备的混合动力车或纯电动车大量出售和使用,因为安装在车内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大,如果锂离子电池发生故障,可能会着火引发火灾。驾驶这种新能源汽车时,如果锂离子电池着火后,就需要一个能立即灭火的自动灭火装置,不然司机不能立即停车从车内逃脱是很危险的。
由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后温度极高,现有的非水系灭火剂如气体、干粉无法将电池温度迅速降下来,灭火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将电池防火目标设定为控火,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方案,技术经济性较强。为了确保防火控火的效果,通常是在电池盒(或箱)内安装独立式探火管。该探火管在电池着火后受热破裂,自动释放出灭火气体,将电池火扑灭。
通过对锂电池的过热燃烧并灭火的探测结果显示,锂离子电池隔膜闭孔温度为120℃,故要求探火管的破裂和激活温度低于120℃。而传统的由PA(尼龙)树脂制成的探火管的爆破激活温度大约在180℃左右,因此,传统的PA树脂探火管不能用于锂离子电池灭火。
虽然现有的很多种已知的合成橡胶的爆破激活温度低于120℃,但是这些合成橡胶材料的阻气性能很差,所以也不能用于探火管。换而言之,我们急需一种爆破激活温度比较低,在120℃左右,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泄漏增压剂,即拥有良好阻气性能的探火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阻气性,能长时间保证不泄露增压剂,同时具有低于120℃的破裂激活温度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该探火管由同心的内层管、中间层管和外层管三层构成,三层之间通过共挤工艺制备而成,中间层管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阻气性从而构成阻气层,内层管和外层管作为基体层将阻气层夹持于两基体层中间,基体层用于感温爆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进一步,阻气层与基体层之间的界面通过粘合剂结合,用于增加基体层和阻气层界面之间粘结力。
进一步,所述粘合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具有较好的极性和粘结性,能增加基体层2和阻气层1界面之间的粘结力。
进一步,所述阻气层采用材料为EVOH树脂。
进一步,阻气层的厚度为0.005mm~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14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
- 下一篇:环境友好型飞机手提式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