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湿病康复训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3915.1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3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兰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红梅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H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朱昀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湿病 康复训练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风湿病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包括方形框架,方形框架的顶部设置设置有丝杆和支撑柱,支撑柱上设置有调节块,丝杆上螺纹连接一螺纹滑块,螺纹滑块的底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与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连接于一支撑板,支撑板的下方设置可伸缩的悬吊组件,悬吊组件下方铰接有用于腿部固定和按摩的套腿组件,套腿组件包括电机盒、电机、齿轮、水平设置的外筒B和内筒B,电机盒内设置带动内筒B转动的电机,内筒B的内侧壁设置有按摩凸起。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病患进行被动式康复运动时固定装置不能给腿部提供适当的高度调节、腿部被动移动不精确,以及康复器具给患者提供的按摩部位不能变换影响按摩效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湿病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在临床中,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结合服用消炎止痛药和运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去除炎症,使得病情得到缓解,同时能够控制关节炎症的继续恶化,尽可能地保持关节处的运动功能,放置关节处畸形病变。可现有的问题是,如果让病人自己行走进行锻炼,因为关节在运动中疼痛难忍,所以常常需要人辅助;同时卧床的被动或主动锻炼,依靠护理人员对腿部抬起落下以辅助关节处的活动,但该辅助工作,是一件体力活,耗力费时,且随着辅助工作的进行,因为疲累,也很容易导致辅助运动做的不标准,而影响康复训练效果。此外,卧床的病人其腿部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按摩,也有利于促进其腿部血液循环,更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治疗。
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一些器具能够用于代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辅助工作以减轻辅助过程的体力消耗,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中国已公开专利“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治疗器”(公开号:CN205307362U),当患者的腿放置于腿部固定带内时,为了活动关节,并且达到患者的最大耐受程度,需要将腿部屈曲和伸直交替进行,且在运动过程中,腿部需要在受到承托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高度变化,即小腿向前运动使得腿部屈曲时,小腿的高度是变低的,而在关节处为90°弯折时,小腿的高度是最高的,随着后来腿部趋向于伸直时,小腿的位置又是变低的,所以在腿部由屈曲变为垂直再变为趋向伸直过程中,放置于腿部固定带中的小腿的位置应该是由低变高再变低的,但已公开专利中,腿部固定带只能随着拉绳在吊环上前后摆,其从前到后的高度是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正好与人体需要的高度相反,所以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此外,为了更加有利于病情,也有对于患者的组织提供按摩的技术方案,中国已公开专利“一种用于风湿免疫的可充气护理装置”(公开号:CN201521075127.6),但这种按摩的方式存在一定不足,即给患者提供的按摩点位置不变,这样持续不变的按摩,只能间断性地给固定的某几个点进行按压,这样不仅存在被按压点因为无法变化而导致组织持续受压受损的隐患,同时在促进组织吸收药物或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效果上也大大折扣。
故,一种能够良好配合患者真实体位需求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提高康复效果的装置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湿病康复训练装置,其能有效解决病患进行被动式康复运动时抬起的腿部进行屈曲和伸直时固定装置不能给腿部提供适当的高度调节、腿部被动运动时移动不精确,以及康复器具给患者提供按摩时,按摩部位不能变换影响按摩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红梅,未经兰红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3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骨骼式七自由度康复机械手
- 下一篇:康复机器人及其人机协同交互力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