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35531.3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0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勤;杨东海;王大伟;伍圣华;韦荣;黄鲲;蔡旭;梁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桂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静娜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集料 透水混凝土 空隙率 配合比 制备 二次投料法 配合比设计 强度指标 体积设计 透水性能 混合料 体积法 有效水 重量比 级配 成型 海绵 水泥 应用 优化 建设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级配及空隙率,其中,所述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的空隙率为25%;用体积法设计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所述配合比为:再生集料、水泥、水的重量比为130‑150:34‑36:16‑19;(3)二次投料法拌和混合料;(4)插捣法成型得到所述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优化后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使用了有效水灰比进行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原料的配合使用,使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同时满足透水性能和强度指标要求且使用了更少的原料,所述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材料能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得到科学和合理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现代路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增快,在城市更新、改造、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多。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城市面临严峻的“垃圾围城”问题。道路结构对材料强度的要求较低,且结构不涉及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道路工程中对再生集料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再生应用于道路工程中被认为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原生集料的开采,同时又可以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所以,基于建筑废弃物处置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针对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主要特征,研究混凝土再生集料与砖集料对透水路面基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透水路面基层的再生集料技术要求。研究成果能够拓展建筑废弃物在海绵城市透水型道路铺装中的新用途,从源头上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去向问题,缩减清运、填埋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级配及设计空隙率,其中,所述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的设计空隙率为25%;
(2)用体积法设计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所述配合比为:再生集料、水泥、水的重量比为130-150:34-36:16-19;
(3)二次投料法拌和混合料;
(4)插捣法成型得到所述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
优选地,所述二次投料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再生集料和30-70%的水搅拌混匀,然后加入水泥和余量的水,搅拌混匀后出料。
优选地,所述水泥材料为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优选地,所述再生集料由拆除废旧建筑产生的废弃物经循环处理得到,所述循环处理方法包括:破碎、筛分、磁吸分拣、风选除杂。
优选地,所述再生集料包括再生粗集料和再生细集料,
所述再生粗集料的特征包括:表观密度:2.673g/cm3、压碎值23.3%、吸水率:4.35%、小于0.075含量:<1.8%、针片状颗粒总含量:<0.7%和轻物质:<0.7%;
所述再生细集料的特征包括:表观密度:2.5775g/cm3、饱和面干吸水率:8.4%、小于0.075含量:<2.5%、轻物质:<0.6%和有机质含量:<1.3%。
优选地,所述体积法为优化体积法,所述优化体积法为:
WG=α·ρG (1),
VP=1-α·(1-νC)-1·Rvoid (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桂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桂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55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水泥基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性能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