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生物电极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35588.3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马雪松;顾苏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04 | 分类号: | A61N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7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生物 电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生物电极,属于医疗领域。但本电极也可以用作天线,在电子领域应用。本发明设计的电极形状,采用了“逆时针绕制的螺旋”结构,只能是逆时针方向,不能是顺时针。本发明的最小单元是双螺旋,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螺旋,更可以是多个双螺旋或多螺旋并联或串联,进而组成阵列。在多螺旋结构中,螺旋与螺旋之间应该是贯通和连接关系,是一体化结构。本发明对电极材料和尺寸没有限制,而且成品可进行涂层以增强功能或进行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生物电极,属于医疗领域。但本电极也可以用作天线,在电子领域应用。
背景技术
如何增强电极对生物体的电传导、电场等作用,或增强对微弱的生物电信号捡拾等作用等,一直是此领域不懈追求的目标。但目前的生物电极,只是作为导体使用,并未在结构或形状方面进行设计以增强其功能。利用适合的形状或结构进行功能增强,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发明内容
发明人经大量实验和筛选,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生物电极。具体地说,本发明是通过特殊形状的电极,来增强电极功能的,不是针对电极材料进行创新。
本发明设计的电极形状,采用了“逆时针绕制的螺旋”结构。实际研究表明,顺时针结构效果不好,甚至无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体处在地球的能量场之中,人体的生物运行规律要符合地球的能量运行规律。而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从南极点看是顺时针,但地轴的公转指向是北极星方向,因此,实际上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是以逆时针为参考。因此,地球的能量场实际上是逆时针的旋转方向,人体处于地球能量场中,地球能量场的强度远大于人体,因此人体的能量场方向自然要符合逆时针的规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能量信号对逆时针螺旋电极有感应而对顺时针几乎无反应。
本发明的逆时针螺旋形状,通电后,可形成沿螺旋方向的“旋转电场与磁场”,由于符合地球能量场的旋转方向,进而符合人体能量场的旋转方向,因此,本电极产生的能量场,很容易对人体发生作用。
大量实际测试表明,本发明的螺旋形状,只能是逆时针方向,不能是顺时针。而且,多螺旋结构中,螺旋与螺旋之间应该是贯通和连接关系,是一体化结构。螺旋形状,优选“斐波那契数列”螺旋,也可以是其他螺旋形状。其中,“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F(n)=F(n-1)+F(n-2)
本发明中,n最小值为5,再小,螺旋的圈数过少,效果不明显。实际研究表明,n值越大,对人体作用越强。但n值也不宜过大,一般50以内即可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本结构的最小单元是逆时针单螺旋。在此基础上,可以是逆时针双螺旋或三个以上的多螺旋,也可以是多个双螺旋或多螺旋并联或串联,进而组成阵列。
本发明对电极材料没有限制,而且成品可进行涂层以增强功能或进行保护。但优选的材料是纯铜(又称紫铜)。涂层可以是喷漆、氧化或电镀等。
实际研究表明,本发明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螺旋形状、线径和圈数三方面。形状方面,线径和圈数相同的情况下,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螺旋,效果最好。但发明人也发现,比较密集的螺旋间距,也会有增强效果的作用。线径方面,相同螺旋圈数和形状时,线径越粗,效果越强。圈数方面,相同线径和形状时,圈数越多,效果越好。
实际使用表明,本发明的电极,能够很容易与生物体产生共振,或很容易捡拾到生物学信号。输入相同功率,本发明的电极相比于传统单一形状的电极,人体可感受到的电刺激,要强5倍以上。而相同大小的电极,本发明的螺旋电极相比于传统单一性状的电极,捡拾人体生物电信号的灵敏度至少高4倍。
在用作天线时,相同输入功率和相同尺寸下,相对于传统天线,使用本发明的电极,可以明显增加发射距离,或相同尺寸和相同发射距离下,可以明显减少发射功率。
很明显,只要符合逆时针的螺旋结构,即为本发明的主要特征,而不局限于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盎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5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