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39445.X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5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赵雪莲;包联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7/00 | 分类号: | E02D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基础 新老混凝土 抱箍节点 建筑结构工程 既有建筑物 闭合 紧密贴合 倾覆力矩 周边环境 新基础 侧壁 现浇 凿毛 抵抗 | ||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技术方案为: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主要包括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的侧壁凿毛形成新老基础界面,环状闭合的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为现浇,并通过新老基础界面紧密贴合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外侧。其解决了新基础抵抗倾覆力矩不足的现状,并且其所需新建基础底面积小、对既有建筑物周边环境及其附近管线的影响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节点构造。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基础是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常用的基础形式。常规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通过基底反力的形式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基底反力的分布形式取决于基础形状、基础底面积和基础-土体的相对刚度。
此类传统的基础形式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方面若基底面积或抗弯抵抗矩较小,则可能出现基底反力的最大压应力过大,超过地基土体的承载能力而导致地基破坏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基底不能传递拉力,在基础倾覆力矩过大时,基础底面会出现零应力区,对结构抗倾覆有不利影响。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基础的倾覆力矩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上部构件承担较大的偏心轴力或水平荷载时,基础底部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倾覆力矩。对于此类情况,传统做法是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或采用深基础的方法来应对。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加建、加固和改造等项目,由于地下管道线路及周边现有建筑物基础等的限制,此类传统的基础做法并不能适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其解决了新建基础抵抗倾覆力矩不足的现状,避免了新建基础的桩基施工;并且其所需新建基础底面积小,对既有建筑物周边环境及其附近管线的影响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主要包括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的侧壁凿毛形成新老基础界面,环状闭合的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为现浇,并通过新老基础界面紧密贴合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新老基础的紧密贴合作用会限制新钢筋混凝土基础在倾覆力矩作用下的刚体转动,实现新老基础之间的自锁效应。通过自锁效应,新建的环状闭合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为一个整体抵抗倾覆力矩。该技术方案一方面,整体环状基础抗弯抵抗矩远大于分离式基础抗弯抵抗矩,因此大大降低基底压应力的最大值,从而易于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新老基础界面的自锁效应将倾覆力矩转化为界面承压作用,从而避免基底零应力区的不利影响,提高新基础的抗倾覆能力。
本发明适用于既有结构的加建、加固及改造项目的基础工程,在受力合理、节省材料、减少开挖工程量和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为加建、加固及改造项目的基础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一种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的实现方法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中的A-A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1的侧壁凿毛,形成新老基础界面3。将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直接浇筑在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1的周边。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2通过凿毛的新老基础界面3紧密贴合既有钢筋混凝土基础1。这样,新老混凝土基础的抱箍节点形成了新老混凝土之间的自锁效应。
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为环状闭合,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椭圆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只需要满足新建钢筋混凝土基础为闭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94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量测桩-土三维位移场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铲斗动力可控式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