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丁烯聚合物及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9713.8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75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波;毕福勇;陈明;斯维;刘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10/08 | 分类号: | C08F10/08;C08F2/00;C08F210/16;C08F210/02;C08F210/06;C08F21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烯 聚合物 连续 聚合 方法 | ||
1.一种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的存在下,将1-丁烯和任选的α-烯烃以液态丙烷作为溶剂进行连续淤浆聚合反应;所述α-烯烃为除1-丁烯以外的具有2-10个碳原子的双键在分子链端部的单烯烃;
所述连续淤浆聚合反应包括依次进行的第一淤浆聚合反应和第二淤浆聚合反应,所述Ziegler-Natta催化体系、1-丁烯和任选的α-烯烃连续引入充满液态丙烷的第一液相反应器中进行第一淤浆聚合反应,所得第一淤浆聚合反应产物与1-丁烯和任选的α-烯烃连续引入充满液态丙烷的第二液相反应器中进行第二淤浆聚合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相对于1mol的1-丁烯,液态丙烷的用量为1-10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淤浆聚合反应在无氢气存在下进行或者在100-3000ppm的氢气气氛中进行,所述第二淤浆聚合反应在100-3000ppm的氢气气氛中进行,所述第一淤浆聚合反应体系的氢气浓度小于所述第二淤浆聚合反应的氢气浓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淤浆聚合反应和第二淤浆聚合反应的条件各自独立地包括:温度为20-100℃,压力为0.1-5MPa,时间为0.1-5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液相反应器和第二液相反应器为环管反应器或者立式搅拌釜反应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液相反应器和第二液相反应器为环管反应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淤浆聚合反应和第二淤浆聚合反应中1-丁烯的用量为90-100mol%且α-烯烃的用量为0-10mo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含有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所述组分A为氯化镁负载的含Ti且含内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所述组分B为有机铝,所述组分C为外给电子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摩尔比以钛/铝计为1:(10-500);所述组分C与组分B的摩尔比为(0.005-0.5):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摩尔比以钛/铝计为1:(25-100);所述组分C与组分B的摩尔比为(0.01-0.4):1。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
所述组分A中的内给电子体选自羧酸酯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1,3-醇酯类化合物和磺酰胺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铝为具有AlRnX(3-n)结构的烷基铝化合物和/或烷基铝氧烷,R为C1-C20烷基,X为卤素,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3的整数;所述外给电子体选自硅氧烷类化合物、氨基硅烷类化合物、有机胺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1-丁烯连续淤浆聚合方法,其中,所述具有AlRnX(3-n)结构的烷基铝化合物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己基铝、三正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二氯一乙基铝、二甲基一氯化铝、一氯二异丁基铝、二氯异丁基铝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971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