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直流增强的常压光电离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48731.2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5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洋;侯可勇;王伟民;王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49/16 | 分类号: | H01J49/1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直流 增强 压光 电离 装置 | ||
1.一种通过直流增强的常压电离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装置包括射频灯(2)、电极系统和梯度电压系统和四氟绝缘密封片;
电极系统包括中部带通孔的灯头环电极(3)、中部带通孔的出口环电极(5)、2个以上的中部带通孔的大内径环电极(9);四氟绝缘密封片包括中部带通孔的环状出口四氟密封件(6)、中部带通孔的环状小内径四氟密封件(8)、中部带通孔的环状大内径四氟密封件(10);梯度电压系统包括分压电阻(4)、直流电源(12)和接地(13);
灯头环电极(3)中部的通孔为圆台形通孔,射频灯(2)置于灯头环电极(3)圆台形通孔上底面上方,射频灯(2)的出光口与灯头环电极(3)上底面圆台形通孔的四周边缘密闭连接,于灯头环电极(3)圆台形通孔下底面下方依次同轴间隔设置有2个以上的大内径环电极(9)、出口环电极(5);于灯头环电极(3)和大内径环电极(9)之间、以及2个以上的大内径环电极(9)之间分别均设有与相邻电极密闭连接的大内径四氟密封件(10);于大内径环电极(9)与出口环电极(5)之间设有与相邻电极密闭连接的小内径四氟密封件(8),于出口环电极(5)下方远离大内径环电极(9)的一侧设有与出口环电极(5)密闭连接的出口四氟密封件(6);
灯头环电极(3)、大内径环电极(9)、大内径四氟密封件(10)、出口环电极(5)、小内径四氟密封件(8)、出口四氟密封件(6)通孔同轴,并由它们的通孔构成一中空腔室;射频灯(2)的出射光从灯头环电极(3)上方沿圆台形通孔的轴向射入中空腔室内;
灯头环电极(3)圆台形通孔下底面直径大于上底面直径;圆台形通孔下底面直径、大内径环电极(9)通孔直径、大内径四氟密封件(10)通孔直径相等;大内径环电极(9)通孔直径大于出口环电极(5)通孔直径,出口环电极(5)通孔直径与小内径四氟密封件(8)通孔直径相等;出口四氟密封件(6)通孔直径小于出口环电极(5)通孔直径;
于灯头环电极(3)的侧壁上开设有作为装置进气口(11)的通孔,装置进气口(11)的轴向与圆台形通孔轴向相垂直;出口四氟密封件(6)的中部通孔作为装置出气口(7);
直流电源(12)的直流电压直接加载在灯头环电极(3)上,从上至下的灯头环电极(3)、2个以上的大内径环电极(9)、出口环电极(5)的相邻2个电极之间均经分压电阻(4)导线连接,即在相邻环电极之间串联有一个电阻分压,出口环电极(5)通过一个的电阻接地。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直流增强的常压电离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进气口(11)用于传输样品气体,吹入的样品气体被顶部的射频光电离,最后在气流和电场的共同作用下,从装置出气口(7)进入后端串联的离子分析仪器;
装置内部是由四氟密封件和环电极形成的中空腔体,同时腔体的内径是变化的,腔体顶部的内径大于底部的内径;直流电压直接加载在灯头环电极(3)上,同时每个环电极之间串联有一个电阻分压,出口环电极(5)通过一个的电阻接地;装置内从顶部到底部电压呈现由高到低的分布,同时电极内径的变化导致装置内部形成特殊的物理梯度电场,可以推动离子在向装置出气口(7)运动的同时汇聚,减少腔体内壁上的离子碰撞损失。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直流增强的常压电离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灯头环电极(3)是中部通孔内径从小到大的电极,并且内径较小的一面面向射频灯(2),内径较大的一面和大内径四氟密封件(10)相接,为了保证射频灯光电离的效率,灯头环电极小内径尺寸在7~8mm,大内径8mm~10mm,厚度在5mm~7mm;灯头环电极内壁的一侧是装置进气口(11),装置进气口的内径在3mm~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极系统除了灯头环电极以外,出口环电极(5)和大内径环电极(9)都是中部通孔内径固定的圆环,厚度都为1.0mm~1.5mm,出口环电极的中部通孔内径在5.5mm~6mm,大内径环电极(9)中部通孔内径和灯头环电极(3)中部通孔内径较大一面的内径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873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生物降解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方法
- 下一篇: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