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49976.7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1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邢志成;游余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基石酷联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48 | 分类号: | G06F9/448;G06F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兰亭信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67 | 代理人: | 赵永刚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心层 软件架构 状态机 状态机模型 接口程序 芯片 统一函数接口 状态机控制 状态机生成 自动生成 扩展性 可配置 业务层 音视频 用户层 适配 架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所述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通过基于Matlab的Stateflow状态机模型实现,所述Stateflow状态机模型包括:状态机控制Matlab模型、核心层状态机生成程序、核心层与用户层的接口程序以及核心层与芯片业务层的接口程序。本发明能够实现一个可配置化、自动生成的、具备扩展性、统一函数接口的音视频核心层处理架构,以适配不同厂家的芯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视频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音视频传输领域中,尤其是HDMI/DisplayPort(简称DP)/Ethernet等接口的音视频传输领域中,针对多样化的音视频协议的传输控制逻辑软件编写,基本都使用了控制逻辑软件与业务逻辑软件混合在一起的编写模式。这对于大规模的多输入多输出端口的音视频矩阵控制软件而言,造成了软件资源浪费和调试难度增加。某些大规模的音视频矩阵开发,因为控制逻辑与业务逻辑的混淆,甚至导致了在数年调试之后,产品因软件调试难度过大而最终被放弃。随着新的更高速度的音视频协议不断被推出,音视频控制软件的编写变得越来越复杂,继续沿用原有的软件编写模式,极大的制约了开发效率。
当前的音视频媒介传输领域,众多的音视频传输芯片以及处理芯片的提供商,都会提供一套基于厂商自己芯片的配套推广软件。而基于推广芯片的目的,这些软件都是针对单颗芯片进行设计的。在真正的商业应用中,往往会有同一套软件控制多家厂商的多颗芯片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控制逻辑平台,缺乏能将各家芯片集成的统一接口,目前来看,集成不同芯片厂商的软件到同一嵌入式系统中,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能够实现一个可配置化、自动生成的、具备扩展性、统一函数接口的音视频核心层处理架构,以适配不同厂家的芯片。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软件架构系统,所述软件架构系统通过基于Matlab的Stateflow状态机模型实现,所述Stateflow状态机模型包括:状态机控制Matlab模型、核心层状态机生成程序、核心层与用户层的接口程序以及核心层与芯片业务层的接口程序。
可选地,所述Stateflow状态机模型至少包括以下8个子状态机模型:音视频接收状态机、HDCP加解密控制状态机、HDMI/DP发送接口状态机、HDMI/DP接收接口状态机、CEC状态机、视频处理模块状态机、以太网音视频发送状态机和以太网音视频接收状态机。
可选地,所述音视频接收状态机用于检测输入端口的当前状态,并根据输入端口的状态来判断解析输入信号的时机,仅在输入端口的信号稳定之后,解析实际收到的音视频信息的内容。
可选地,所述HDCP加解密控制状态机用于控制HDCP的上下游之间按照HDCPRepeater或HDCP Receiver的方式来完成链路音视频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可选地,所述HDMI/DP发送接口状态机用于控制发送接口兼容各种接收设备,正确地将音视频信息按照HDMI/DP的协议规定格式传输出去。
可选地,所述HDMI/DP接收接口状态机用于控制接收接口兼容各种发送设备,正确地将音视频信息接收并解析到软件可读的结构中。
可选地,所述CEC状态机用于控制CEC接口按照CEC协议的标准来正确地发送和响应命令。
可选地,所述视频处理模块状态机用于控制系统内部的视频处理模块按照状态机跳转的方式来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数据流控制。
可选地,所述以太网音视频发送状态机用于控制以太网发送接口按照规定格式发送音视频数据,并与下游的以太网接收接口进行沟通。
可选地,所述以太网音视频接收状态机用于控制以太网接收接口按照规定格式接收音视频数据,并与上游的以太网接收接口进行沟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基石酷联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基石酷联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99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