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焦化反渗透浓水有机物的复合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50037.4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7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波;王靖宇;李玉平;盛宇星;刘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渗透浓水 出水 复合 去除 双氧水 生物活性炭单元 生物活性炭工艺 曝气处理 有机物 臭氧 焦化 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 残留 生物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 双氧水分解 有机物矿化 残余臭氧 达标排放 稳定运行 充氧 水中 脱除 溢出 微生物 废水 达标 转化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焦化反渗透浓水有机物的复合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反渗透浓水首先经过臭氧和双氧水复合氧化,将一部分有机物矿化脱除,一部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生物降解有机物;复合氧化出水进入曝气处理,使水中残留臭氧溢出以及促进残留双氧水分解后进入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最终出水达标排放;该工艺通过曝气处理去除残余臭氧和双氧水,避免进入生物活性炭单元对微生物造成危害,同时使废水充氧,保证了后续生物活性炭单元的稳定运行,最终出水稳定达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去除焦化反渗透浓水有机物的复合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
背景技术
超滤+反渗透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于工业废水回用领域。一般来说,反渗透除盐水产率在 70-80% 左右,同时会产生约 20-30% 的浓水,废水的零排放已是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对浓水进行处理才能进一步浓缩,反渗透浓水的特点是盐含量高、硬度高、有机物处理难度大,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前面多级处理工艺没有处理掉的污染物,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是制约废水零排放的瓶颈问题。
目前工业上通常采用吸附、高级氧化、生物氧化等方法,对反渗透浓水有机物进行处理。臭氧氧化技术作为高级氧化技术中的一种,由于其控制方便、不产生污泥、无二次污染等,已广泛应用于反渗透浓水处理中。单独臭氧氧化对反渗透浓水有机物去除效果一般,臭氧和双氧水耦合氧化去除效果好,但在实际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发现,采用臭氧/双氧水氧化对反渗透浓水处理一段时间后,反渗透浓水中的COD值下降缓慢,处理效率降低,同时废水中残留臭氧和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会损害膜组件,影响后续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针对目前反渗透浓水有机物去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一种工艺用于解决处理效率低和残留臭氧、双氧水的反渗透浓水有机物处理工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焦化反渗透浓水有机物的复合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该方法通过在臭氧和双氧水复合氧化后端设置曝气处理,有效地将残余臭氧和双氧水去除,保证了后续生物活性炭单元的稳定运行,最终通过生物活性炭处理,出水稳定达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去除焦化反渗透浓水有机物的复合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所述反渗透浓水首先经过臭氧和双氧水复合氧化,将一部分有机物矿化脱出,一部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生物降解有机物;复合氧化出水进入曝气处理,使水中残留臭氧溢出以及促进残留双氧水分解后进入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最终出水达标排放。
所述复合氧化直至反渗透浓水COD下降速率小于0.4mg/L·min。
复合氧化中双氧水投加量为H2O2:COD=1:1~4:1;
优选地,H2O2:COD= 2:1。
曝气处理的停留时间为:1~3h;
优选地,曝气处理停留时间为:2h。
曝气处理出水溶解氧量为:2~4mg/L;
优选地,曝气处理出水溶解氧量为:4mg/L。
曝气处理出水进入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0.5h~2h;优选地,水力停留时间为1h。
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中活性炭粒径为0.5-3mm;
优选地,活性炭粒径为 1-2mm。
所述活性炭为经过生物挂膜处理的活性炭颗粒。
所述生物挂膜处理为采用高效耐盐生物菌剂挂膜、驯化;所述高效耐盐菌剂投加量为50-300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0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