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工程机械中的溢流阀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56601.3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6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活塞 阀体 阀芯 油压 工程机械 定位块 溢流阀 阻尼孔 右移 操作性能 阀芯部件 复位弹簧 改善系统 节流作用 设计结构 吸收压力 系统安全 液体流量 缓冲腔 缓冲式 左端口 脉冲 弹簧 阀座 缓冲 制动 平衡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工程机械中的溢流阀,包括阀体、阀座、阀体二、定位块、阀芯部件和缓冲活塞,缓冲活塞与安装在阀体左端口的定位块形成有缓冲腔,本发明增加设置有缓冲活塞,缓冲活塞套装在阀体二上,通过缓冲活塞的右移及阻尼孔的节流作用,利用油压的压差使阀芯打开,在缓冲活塞的右移结束后,利用阀芯两端油压的平衡及复位弹簧弹簧的共同作用使得阀芯处于关闭状态,本发明的阻尼孔的大小能决定液体流量的大小,进而能决定缓冲的时间,通过缓冲式的设计结构,起到启动平稳,制动吸收压力脉冲的作用,保护系统安全,改善系统的操作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程机械中的溢流阀。
背景技术
在工程机械系统中,有很多的回转机构在运动时,由于上车转动惯量大,在启动、制动或突然换向时会引起很大的液压冲击。尤其是回转过程中遇到障碍突然停车时,液压冲击更加明显,液压冲击会导致整个液压系统和元件产生振动和噪音,甚至破坏。现有技术中,人们普遍采用回转马达溢流阀来限定回转系统的最高工作压力,但是普通的溢流阀又难以完全消除或吸收系统启动或制动时的液压冲击,因而无法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操作性能,不能更好地保护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在工程机械系统中很多的回转机构在运动时,在启动、制动或突然换向时会引起很大的液压冲击,普通的溢流阀又难以完全消除或吸收系统启动或制动时的液压冲击,因而无法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操作性能,不能更好地保护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工程机械中的溢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座、阀体二、定位块、阀芯部件和缓冲活塞,所述阀体二位于阀体内部,阀座和定位块位于阀体二的两端部,所述阀芯部件位于阀体二内部,所述阀体包括移动腔,所述缓冲活塞在移动腔中滑动,所述缓冲活塞位于阀体二外圆周面上,缓冲活塞与安装在阀体左端口的定位块形成有缓冲腔。
在此基础上,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芯、复位弹簧弹簧和调节螺栓;所述阀芯和复位弹簧弹簧安装在阀体二中,调节螺栓设置在阀体二的后端口,所述复位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阀芯和调节螺栓相顶压,调节螺栓能螺旋调节复位弹簧弹簧的预紧张力,所述阀芯部件的轴向孔为沿阀芯轴心制有的轴孔;所述缓冲腔经阀体二制有的阻尼孔一及阀芯部件的轴向孔与阀体的进油口相连通。
在此基础上,所述阀体二制有依次贯通流动腔、导向孔和复位弹簧腔,所述阀芯制有阀头和阀杆,阀头位于前部的流动腔中,所述阀杆液密封与导向孔滑动相配合,并且阀杆的一端伸入到复位弹簧腔中与配装在复位弹簧腔中的复位弹簧弹簧相顶配,所述阻尼孔一位于阀体二复位弹簧腔的后段,所述流动腔制有连通阀体回油口的出油孔。
在此基础上,所述阀芯轴孔制有阻尼孔二,并且阀芯轴孔的进口呈渐小的漏斗式锥形孔。
在此基础上,所述阀杆上制有凸面,凸面卡套顶接有压力垫,所述复位弹簧弹簧的前端经压力垫与阀芯相顶配。
在此基础上,所述阀座固定配装在阀体二的前端,阀座制有连通阀体进油口和阀芯轴孔的连接孔,连接孔扩制有与阀头的密封球头密封相配合的圆弧曲面孔。
在此基础上,所述定位块固定密封安装在阀体的左端口,并且定位块制有含内螺纹的装配孔,所述调节螺栓的外螺纹与装配孔的内螺纹螺旋连接相配合,所述阀体二的后端面与装配孔的扩孔面相顶接。
在此基础上,所述缓冲活塞外周壁与阀体移动腔内周壁滑动密封相配合,阀体移动腔右端壁开有连通阀体回油口的油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66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