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活性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4047.3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7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仲义;崔哲;唐兆吉;曹正凯;范思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90 | 分类号: | B01J29/90;B01J38/50;B01J38/52;B01J38/68;C10G4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催化剂 恢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的方法,向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床层中通入氮含量为0~10μg/g,优选小于5μg/g的精制油,同时调整降凝段反应温度使柴油产品凝点相比精制油凝点的降幅恒定为50℃~60℃,恒定时间为24~48小时,恒定结束后调整至临氢降凝条件进行反应;所述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中按重量含量计含有40%~90%的分子筛,0.1%~0.3%的氮元素,所述分子筛主要为择形裂化分子筛。该方法具有过程简单、操作平稳,解决了长期按照加氢精制模式运行时造成的临氢降凝催化剂活性降低如何恢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活性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长期低温操作引起降凝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作为压燃式发动机的燃料,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被用来作为汽车、坦克、飞机、拖拉机、铁路车辆等运载工具或其它机械用的燃料,也可用来发电、取暖等。根据其使用行业及环境的不同,用户对于柴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在高寒地区或者冬季生活的人们来说,低凝点柴油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传统的择形裂化工艺可加工含蜡的重柴油馏分,降凝幅度可达20~50℃,得到低凝点柴油的同时,也可拓宽柴油馏分范围,提高产率,是解决低凝点柴油生产问题的非常有用和先进的技术。
柴油择形裂化技术即是一种生产低凝柴油的优质化高产工艺技术,又称临氢降凝,是指在氢气存在的情况下,含蜡的柴油原料通过含有活性金属及分子筛的双功能催化剂表面,从而降低其中的蜡分子含量。其脱蜡原理是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使原料与氢气混合与临氢降凝催化剂接触,原料中的链烷烃、带短侧链烷烃、带长侧链的环烷烃和带长侧链的芳烃等高凝点组分选择性地裂解成小分子,而其它组分基本不发生变化,最终达到降低油品的凝点的目的。由于其具有反应过程氢耗较低、原料适应性强、能耗较低、工艺流程简单、可以与其它加氢过程组成联合工艺或独立使用等诸多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北方寒区很多炼油企业均采用了此技术生产低凝柴油。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各炼油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的原料特性以及加工平衡,可以选择适用的临氢降凝技术,从而实现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环保需求、适应市场结构的目的。但由于低凝柴油产品仅在冬季有大量的需求,当市场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一般会调整临氢降凝类装置的反应温度,使其按照加氢精制的模式运行,这样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临氢降凝催化剂的活性会明显降低,以至于活性再次恢复时难度增加。如何提高临氢降凝催化剂的活性现有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方法。该方法具有过程简单、操作平稳,解决了长期按照加氢精制模式运行时造成的临氢降凝催化剂活性降低如何恢复的问题。
一种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活性恢复的方法,向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床层中通入氮含量为0~10μg/g,优选小于5μg/g的精制油,同时调整降凝段反应温度使柴油产品凝点相比精制油凝点的降幅恒定为50℃~60℃,恒定时间为24~48小时,恒定结束后调整至临氢降凝条件进行反应;所述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中按重量含量计含有40%~90%的分子筛,0.1%~0.3%的氮元素,所述分子筛主要为择形裂化分子筛。
上述方法中,所述低活性降凝催化剂中氮元素来源于有机氮化物,所述有机氮化物可为碱性有机氮化物和非碱性有机氮化物,优选来源于碱性有机氮化物的氮元素比例大于50%,进一步优选大于60%,可以来自于各种临氢降凝原料中的氮化物。
上述方法中,所述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氮含量的测定过程如下:对低活性临氢降凝催化剂进行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醇或笨等)的洗涤过程,洗涤至催化剂外表及孔道内没有油品、进行干燥后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40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