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Y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4078.9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7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柳伟;杜艳泽;秦波;高杭;张晓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08 | 分类号: | B01J29/08;B01J35/10;C10G6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筛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改性Y型分子筛,以所述改性Y型分子筛的总量为基准,所述Y型分子筛含有Na2O质量含量2.0~6.0wt%;所述Y型分子筛的吡啶红外酸量与丁基吡啶红外酸量比值为5~60;吡啶红外酸量为0.05~0.6mmol/g,所述改性Y型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NaY分子筛进行预处理,得到脱钠脱铝Y型分子筛;(2)将步骤(1)得到的预处理Y分子筛用NaNO3水溶液处理;(3)对步骤(2)经NaNO3水溶液处理的Y分子筛加入萘磺酸盐水溶液中浸渍处理;(4)步骤(3)经处理后的分子筛铵盐离子交换反应,然后,经干燥、焙烧后获得本发明改性Y分子筛。本发明分子筛酸性中心位集中分布于分子筛小孔内,可有效提高加氢裂化反应二次裂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Y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改性Y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加氢裂化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产品方案灵活性大、目的产品选择性高、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等特点,可将各种重质、劣质原料直接转化清洁燃油和优质的化工原料,已成为现代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最重要的重油深度加工工艺之一,在国内外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现有加氢裂化装置加工能力已超过50.0Mt/a,但由于国内原油质量逐年变差,高硫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环保对炼油工艺本身及石油产品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市场对清洁燃油和化工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加氢裂化技术还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加氢裂化技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氢裂化技术的核心是加氢裂化催化剂,加氢裂化催化剂是具有裂化和加氢活性的双功能催化剂,裂化功能由分子筛等酸性载体材料提供,加氢功能则由负载于催化剂上的元素周期表中第Ⅵ族和第Ⅷ族活性金属提供,通过裂化和加氢双功能位的调变来满足不同的反应需求。分子筛作为加氢裂化催化剂裂化组分,其性能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加氢裂化催化剂所用分子筛类型最主要的为Y分子筛。Y分子筛的酸性中心数量和分布情况直接决定分子筛的反应特性,尤其Y分子筛酸性中心所处孔道的尺寸大小直接决定了分子筛对于某一类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裂化反应选择性,因此,对于酸性中心分布的调配是Y分子筛改性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通常Y型分子筛的改性技术包括水热改性法,无机酸、有机酸、盐和络合剂等化学脱铝改性法,以及水热与化学脱铝相结合等改性方法。如专利CN96119840.0采用水热脱硫结合缓冲溶液处理的方式对Y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但是目前改性方法获得的改性Y型分子筛,酸性中心在分子筛不同孔道内均有分布(微孔和二次孔)。
专利CN96119840.0采用水热脱硫结合缓冲溶液处理的方式对Y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中国专利CN96120016.2公开了一种高硅结晶度Y型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以NH4NaY为反应原料,首先用六氟硅酸铵脱铝补硅,然后进行水热处理,最后再用铝盐溶液处理,所得Y分子筛在深度脱铝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结晶度;美国专利US4036739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方法,其中公开了一种Y型分子筛的改性方法,在315~899℃的温度下,并与至少0.5psi水蒸气接触处理一段时间。但是,这些改性过程均存在改性Y型分子筛酸性中心分布于不同尺寸的分子筛孔道内,分子筛酸性位分散度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改性Y型分子筛。
一种改性Y型分子筛,以所述改性Y型分子筛的总量为基准,所述Y型分子筛含有Na2O质量含量2.0~6.0wt%;所述Y型分子筛的吡啶红外酸量与丁基吡啶红外酸量比值为5~60;吡啶红外酸量为0.05~0.6mmol/g。
优选地,所述改性Y型分子筛比表面积600~900m2/g;孔容0.30~0.60ml/g;相对结晶度60%~140%,晶胞参数2.430~2.450;硅铝摩尔比(5~50):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本发明的改性Y型分子筛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40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