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7451.6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7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欣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23K50/80;A23K10/3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46600 安徽省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鳅 幼苗 人工饲料 天然饵料 泥鳅苗 日龄 生长 成活率 水质 劳动成本 饲料成本 饲料营养 幼苗培育 存活率 微量元素 培育池 摄食率 水肥 养殖 水中 鱼糜 杂菌 放养 育苗 多样性 引入 平衡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选择在泥鳅幼苗5日龄时采用鱼糜进行开食,推迟幼苗的开食日龄有利于提高泥鳅幼苗的摄食率,促进幼苗的生长,同时在鳅苗放养前对培育池进行水肥,为泥鳅幼苗提供天然饵料,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种类的多样性及其中所含的稀有微量元素,既能平衡泥鳅生长所需饲料营养,又能提供人工饲料缺失的特殊养分,减少了人工饲料的使用,不仅降低人工劳动成本及饲料成本,且有利于水质的管理,不易引入杂菌或引起水质败坏;采用本发明泥鳅的育苗方法,有助于提高泥鳅幼苗培育阶段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较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功效显著,被誉为“水中人参”,市场前景看好,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近几年泥鳅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传统自然放养转向高密度集约化饲养,从而对泥鳅苗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目前人工培育的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成为限制了大鳞副泥鳅苗种大规模生产的制约因素。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鳅苗死亡主要出现在仔鱼期阶段,一般在出苗后3-10d,其主要原因与开口饵料的不适口导致其饥饿,不能及时成功建立外源性营养有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提高了泥鳅幼苗的成活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选择鳅苗培育池:
选择池塘面积在20-50m2,池底平整,池塘深0.8-1.0m,鱼苗下塘前10-15d将池水排干,曝晒4-5d,注入新水50-60cm,进水需用120目的筛绢网袋严格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伴入,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期间使用增氧机充分曝气处理,池塘上方设遮阳棚,避免高温时期太阳直射;
(2)水质培育:
于池水消毒的次日着手培育池的水质培育,可按800-1200kg/hm2的用量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待池水变成绿色或茶色时开始放苗;
(3)鳅苗放养:
刚孵出的泥鳅苗无活动能力,用头部的吸附器附着在鱼巢上,以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3-4d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将鱼苗从孵化池中移入培育池中饲养,控制培育池与孵化池水温差不大于2℃;
放养密度在450-600尾/m2,投放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选择8:00-9:30或16:00-17:30;
(4)泥鳅鱼苗的培育:
泥鳅鱼苗入池后,于泥鳅仔鱼5日龄时,每天投喂熟鱼糜作为开口料,投喂量为每1万尾鱼苗用60-100g蒸熟后鱼肉,早晚各投喂1次,鱼苗体长达2-3cm后停止投喂,改投发酵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经过25-30d的鱼苗培育,鱼苗体长达3-4cm,即可出苗进行大规模鱼种培育。
其中,所述水质培育过程中,应每天向池内添加少量经过过滤的清水,并在午后开启增氧机曝气2-3h,时间在15:00以后。
其中,所述鱼苗的培育过程中投喂时间选择在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5-16时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60-65%。
其中,所述发酵配合饲料由泥鳅幼苗专用饲料与EM原液混合发酵制备,两者质量比在3-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欣,未经王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74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鳝泥鳅的立体混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松江鲈鱼幼鱼的人工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