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69106.6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3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东;沈云东;尹华伟;冯俊涛;蒋苏;邱彦群;徐静;李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90/00 | 分类号: | A61B9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引头 后段 健侧 中枢 形成器 移位术 神经 隧道 圆锥状结构 弧形圆柱 隧道周边 重要器官 组织结构 移位 圆钝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包括导引头段和后段,导引头段呈圆锥状结构,导引头段的前端圆钝、后端与后段连接,后段为弧形圆柱状结构。本发明能够实现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神经移位隧道的安全、高效形成,保护隧道周边重要器官组织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神经移位术隧道形成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
背景技术
神经移位手术是将一根供体神经切断,更改路径移位到受体神经从而恢复受体神经的功能的治疗方式。在中枢性瘫痪患者中,移位的供体神经更改路径后,需要经过较长的软组织隧道,才可以到达受体神经位置。
临床上,尚无用于制作形成神经移位用软组织隧道的专用器械,特别是健侧颈七椎体前路移位术所需的隧道,其周围大量分布有颈动脉、气管、食管、膈神经等维持生命的重要结构,需设计专用器械以完成该手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能够实现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神经移位隧道的安全、高效形成,保护隧道周边重要器官组织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包括导引头段和后段,所述导引头段呈圆锥状结构,所述导引头段的前端圆钝、后端与后段连接,所述后段为弧形圆柱状结构。
所述后段的尾端设有手持把手部。
所述导引头段、后段和手持把手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后段的长度为6.0cm~10.0cm。
所述后段的直径为0.5cm~1.5cm。
有益效果
在神经移位手术中,通过使用本发明可以在食管与椎体之间,颈动脉、气管、膈神经等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组织结构附近,制作形成神经移位所需的隧道,实现将供体神经牵引通过软组织间隙隧道到达受体神经位置。形成器导引头段能够发挥安全引导和扩张的作用,能够达到安全、高效形成神经隧道的技术效果,能够保护隧道周边重要器官组织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手持把手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包括导引头段1、后段2和手持把手部3,导引头段1、后段2和手持把手部3为一体成型结构。
导引头段1呈圆锥状结构,导引头段1的前端圆钝、后端与后段2的前端连接。后段2为弧形圆柱状结构,能够在隧道形成过程中向弧内方向压缩弯曲。后段2的长度为10.0cm,横断面如图3所示,直径为1.5cm。后段2的尾端设有手持把手部3,手持把手部3呈扁平状的长方体结构,断面如图4所示。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一种中枢瘫行健侧颈七移位术用神经隧道形成器,包括导引头段1和后段2,导引头段1和后段2为一体成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91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