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气制备烯烃的产品分离和副产利用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5724.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6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胡帅;杨卫胜;胡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1/04 | 分类号: | C07C11/04;C07C11/06;C07C7/11;C07C7/12;C07C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制备 烯烃 产品 分离 利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气制备烯烃的产品分离和副产利用的方法和装置,主要解决合成气制备烯烃反应过程转化率低导致产品气中含大量未转化合成气影响后续分离过程、现有分离技术中脱一氧化碳和氢气设备效率低和副产利用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如下步骤:产品气物流经脱碳区分离为二氧化碳物流和脱碳物流;脱碳物流经脱乙烷塔分离为主要含C2及以下组分物流和C3及以上组分物流;C3及以上组分物流送入丙烯产品分离区,分离得到丙烯产品物流、丙烷物流和C4及以上组分物流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合成气制备烯烃产品的分离过程,具有设备效率高、产品回收率高、产品纯度高、分离过程能耗低、副产利用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气制备烯烃的产品分离和副产利用的方法和装置,特别是一种合成气一步法制备烯烃的分离和副产利用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背景
烯烃,特别是乙烯、丙烯和丁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近年来,其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一般地,烯烃主要来自于石油加工过程。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匾乏,由石油资源生产乙烯、丙烯的成本不断增加,发展由煤或天然气等非石油资源生产烯烃的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以煤、天然气等为原料制低碳烯烃的方法,通常是将煤和天然气转化成合成气,然后由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成熟的煤制烯烃技术路线,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及甲醇制烯烃四项核心技术。煤制烯烃首先将煤气化制成合成气,接着将合成气变换,然后将转换后的合成气净化,最后将净化合成气制成粗甲醇并精馏,最终产出合格的甲醇。煤制烯烃主要面问题主要有:技术路线长,设备数量多,装置投资大,原材料及能耗大,水耗高。
由合成气直接制烯烃避免了中间产物的合成和纯化工序,工艺路线较短,投资成本和操作费用有所降低。但是,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工艺尚没有实现工业化运行,主要研究仍集中于催化剂的开发,而对于工艺流程的开发、产品分离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研究则十分匮乏。
从专利和文献披露的方法来看,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是费托(F-T)合成过程,产物分布在很广的碳数范围,反应出口产品气中含有大量的未转化合成气,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较低,这不仅增加了分离难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CN 102666441 A公布了从合成气体生产低级烯烃使用的负载型铁基催化剂,通过例如费-托(Fischer-Tropsch)工艺从包括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流生产低级烯烃的方法,反应温度高于270℃且不过500℃的温度下进行,催化剂组合物含铁颗粒具有低于20m优选地低于10nm的平均粒度。
CN 102971277 A公布了由合成气生产轻质烯烃使用铁基催化剂,在250~350℃的温度范围和10~40巴(bar)的压力范围内使合成气与铁基催化剂接触的步骤制备轻质烯烃如C2~4烯烃的方法。合成气的H2:CO的摩尔比在1.5~2.5的范围。
CN 103664447 A公布了一种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催化剂的组成,以摩尔比为 0.8~2.2的CO与H2混合气为原料,在反应温度250~350℃,反应压力0.5~2.5MPa,体积空速1000~4000小时-1的条件下,与催化剂接触反应生成烯烃,其中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1~20份选自ZSM-5或β沸石中一种的壳和80~99份的内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57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