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制备和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6034.8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9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董晓进;陈靖;尹锦明;王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1/28;C04B28/04;C04B38/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2253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混合料 透水性 水泥 高温性能 空隙率 矿粉 透水 透水性能 再生沥青 最大粒径 大孔隙 混合料 制备 再生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能 残留稳定度 正相关关系 沥青材料 试验研究 配合比 粗化 级配 劈裂 试验 回收 | ||
本发明属于沥青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制备和测定方法,回收沥青混合料最佳配合比在20%的时候达到最优,此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达到最优;随着级配的粗化,同种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增强;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本发明采用水泥代替剂量不同的矿粉进行试验;通过马歇尔试验和透水试验研究水泥代替矿粉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混合料中水泥代替矿粉含量达60%的时候混合料的劈裂强度和残留稳定度达到最优;同种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增强;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透水性能同空隙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沥青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制备和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过去的二十几年,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早期修建的沥青路面也已经陆续进入了维修养护期。但是,由于技术上存在困难,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国目前在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利用率上低于30%,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已经超过9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海绵城市的提出,对道路透水性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的大孔隙透水性沥青路面均采用新制备的沥青混合料,未能充分利用回收沥青材料。因此从节能和环保角度都来说,均应该着眼于新型透水性再生沥青路面用混合料的开发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目前在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率低于30%,无法契合社会对工程节能和环保要求;研制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回收利用原有资源的同时,达到海绵城市透水性路面使用要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较之新建沥青路面,回收再生沥青路面在工程标准、技术积累等方面较为薄弱;如何满足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达到海绵城市使用要求的透水性技术指标,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和解决方案。研究一种新型的掺水泥的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中,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等发展战略与理念,属于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新型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制备和测定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所述掺再生沥青混合料(下简称RAP)的掺量为20%,其余为达到OGFC-13级配(或根据实际使用要求调整)需求的新集料,级配中用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代替级配中的60%矿粉含量,混合料采用70号石油沥青制备,沥青用量为4.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之前准备好的各种规格的集料放在温度为120℃的烘箱中进行烘干直到水分蒸发(一般不少于4~6h)。将烘好的集料从烘箱中取出,根据计算好的配合比,对其称重,然后将其均匀地混合在金属板中,将矿物粉末放进小盆中。按沥青样式准备方法规定的方法准备式样。将所需的沥青用料在电炉上加热,用石棉垫进行脱水处理;
步骤二,将沥青混合料搅拌机加热到160℃,并在试验中持续控温,水泥和RAP先行搅拌,随后再将70号沥青倒入。总拌和时间为3min;
步骤三,在搅拌结束后,将拌合均匀的混合料装入试模,利用马歇尔电动击实仪对试件双面进行50次击实成型,不进行二次击实。最后用脱模器脱模,混合料制备完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测定方法,所述掺水泥大孔隙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马歇尔试验研究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通过透水性试验渗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未经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60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