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7058.5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2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菠;王景朝;卢智成;朱祝兵;刘海龙;刘振林;李圣;钟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避雷器 极限 承载力 测量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包括:作动器(8)、第一反力墙(12)和第二反力墙(14);被测避雷器金具的第一连接点(1)与所述作动器(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作动器(8)用于给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提供水平方向形变的力;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的第二连接点(2)与所述第二反力墙(14)固定连接;所述作动器(8)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所述动作器(8)的力;当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发生形变时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的力为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的极限承载力。本发明提供的测量装置试验成本低且结构简单,通过对避雷器金具进行极限承载力的测定,来评估其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减灾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近些年发生在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玉树地震(2010年)以及芦山地震(2013年)均给电力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并造成了停电、停水、停产、通信障碍、救援困难等二次损失。地震灾害不仅表现为各类结构在强烈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而且可导致各类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乃至彻底丧失。电力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效或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电力中断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抗震救灾工作,而且有可能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特高压换流站阀厅与直流场内连接设备较多,交直流混合,结构复杂,布置紧凑,设备间金具连接的形状、刚度、设备间距等会对回路的抗震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互联金具设计冗余度不足,地震作用下设备间的相互耦连效应将大大增大,通过开展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典型金具机械强度特性研究,形成减小地震耦合效应的特高压换流站阀厅互联设备连接金具与直流场典型滑动金具抗震设计优化技术,在提高回路抗震性能的同时,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对于评估传统的电气设备抗震能力一般都通过振动台试验进行,通过逐步提高输入地震波载荷的加速度峰值,直至结构发生损坏,此时所得到的承载力为结构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但是,通过振动台试验得到地震载荷作用下设备的极限承载力成本高,对设备结构特点也有要求,而如图1所示避雷器金具,第一连接点和2分别与管母连接,第三连接面吊装,如果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需要将金具与其它设备一起组合安装,从而考察该互联设备的极限承载力,试验成本和复杂程度均有所增大。因此,设计一套简洁而实用的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来评估金具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变得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测试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时试验成本、复杂程度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通过对避雷器金具进行极限承载力的测定,来评估其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避雷器金具极限承载力的测量装置,包括:
作动器(8)、第一反力墙(12)和第二反力墙(14);
被测避雷器金具的第一连接点(1)与所述作动器(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作动器(8)用于给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提供水平方向形变的力;
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的第二连接点(2)与所述第二反力墙(14)固定连接;
所述作动器(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反力墙(12)固定连接;
所述作动器(8)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所述动作器(8)的力;当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发生形变时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的力为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的极限承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点(1)和第二连接点(2)分别为避雷器金具与管母的连接端。
优选的,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作动器(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作动器(8)用于给所述被测避雷器金具提供水平方向形变的力,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70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捷的埋弧焊接机械臂系统
- 下一篇:一种耐腐蚀精密齿轮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