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路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7999.9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7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亢维佳;鲁民月;李红钢;汪利;张针粒;姚伍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仇蕾安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元件 加载测试装置 加载 加载载荷 加载组件 力传感器 振动噪声控制 可移动安装 安装空间 弹簧螺栓 舰船管路 特性测试 特性曲线 通用性强 维修方便 压紧组件 轴向压缩 变形量 重量轻 拉伸 拆卸 测量 绘制 调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路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装置,属于舰船管路减振元件加载特性测试和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该加载测试装置包括可移动安装平台、基座Ⅰ、基座Ⅱ、支座、力传感器、弹簧螺栓压紧组件以及加载组件,通过调节加载组件的长度可以实现减振元件轴向压缩或拉伸加载,同时可以调控减振元件的加载载荷,通过力传感器可以获得减振元件加载载荷准确数值,通过测量减振元件加载前后的长度以获得其变形量,从而可以绘制减振元件的加载特性曲线。本发明所述加载测试装置结构紧凑、重量轻、安装空间需求小,安装拆卸与维修方便,成本低,通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调整加载状态,并获得减振元件变形与加载载荷大小关系曲线的加载测试装置,属于舰船管路减振元件加载特性测试和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控制设备振动通过系统管路向基座的传递,系统管路中采用了大量的减振元件如减振接管与带减振器的弹性支撑等。系统管路中的这些减振元件如减振接管和管路弹性支撑的减振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相应的载荷,当载荷与设计值相符时,减振元件的变形在许可范围内;但当载荷超出设计值时,减振元器件的变形及其变形引起的附加力与力矩无法定量预估。如果减振元件变形状态与承受载荷之间的映射关系未能有效建立,尤其是减振元件处于安全变形极限状态时,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更加不可知、不可控。因此,建立可准确表征系统管路减振元件受力状态和变形的参数体系是规范系统管路减振元件安装应用,并确保减振效果的根本途径。
减振元件的加载特性曲线,作为系统管路减振元件受力状态和变形参数体系中重要参数映射关系,需通过相应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试验才能获得。目前在管路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领域,绝大多的减振元件加载测试装置结构设计复杂,操作难度大、代价高,且需要大量的电、液等辅助控制系统,才能实现加载方式与加载量的可调可控。另外,测试过程中需重复加载、卸载,给测试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同时也会影响系统管路减振元件的效果及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加载测试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路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装置,该加载测试装置能够适应性地实现减振元件的轴向压缩或拉伸加载,且加载大小可调,避免测试过程中重复加载对减振元件变形带来的影响,提高减振元件静态特性测试的时效性,进而有效获得减振元件加载特性曲线。该加载测试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拆卸以及维修方便、加载大小调节方便、成本低、通用性强,能够适用于各型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路减振元件的加载测试装置,所述加载测试装置包括可移动安装平台、基座、支座、力传感器、弹簧螺栓压紧组件以及加载组件;
可移动安装平台是由一个水平面板和两个垂直面板组成的,两个垂直面板分别与水平面板相互垂直且固定连接;
可移动安装平台的两个垂直面板上分别安装一个基座,被测减振元件的两个端面通过两个支座与两个基座一一对应连接,支座与基座通过弹簧螺栓压紧组件连接;力传感器安装在被测减振元件一侧的基座与支座之间,与基座固定连接,与支座相接触;加载组件安装在被测减振元件另一侧的基座与支座之间,分别与基座、支座固定连接。
加载组件的长度可以调节,通过调节加载组件的长度,即安装加载组件的基座与支座之间的距离L2,可以改变加载组件对减振元件施加的载荷大小,而施加的载荷大小可以通过力传感器获得;减振元件的变形量可以通过测量加载前后L1的变化获得,进而可以绘制减振元件的加载特性曲线。
加载组件由螺纹杆Ⅰ、螺母、双向螺纹套筒、调节杆以及螺纹杆Ⅱ组成;
双向螺纹套筒两端的内表面上攻丝相反方向的螺纹,双向螺纹套筒的中心加工有一个径向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7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