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座侧气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84047.X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667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正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31 | 分类号: | B60R21/231;B60R21/2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兆阳;苏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座 气囊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壳体,设于与后座相对应的车室侧部内,并且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充气机,收容于壳体内,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及侧气囊,收容于壳体内且从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膨胀展开,并且前端部预先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中公开有侧气囊装置。该侧气囊装置收容在设于座椅侧部装饰(以下,称作“侧部装饰”)的壳体内,该座椅侧部装饰设于后座的座椅靠背与车辆侧部之间。另外,在侧部装饰的室内侧壁部形成有由破裂部及铰接部包围而成的气囊门。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膨胀的气囊一边使破裂部从壳体内开裂一边打开气囊门,从而气囊在就座于后座的乘员与车辆侧部之间向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侧气囊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对靠近乘员的位置,因此存在有如下可能性:当气囊膨胀展开时,气囊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以下,称作“厚度”)形成为最大的部位位于比乘员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因此乘员的限制性能降低。为了应对该可能性,考虑将后座的设计面相对于侧部装饰向车辆前方侧配置而使乘员向车辆前方侧移动,但是侧部装饰与后座的设计面形成为不连续的外观,因此外观设计性降低。另外,也考虑将侧气囊装置相对于侧部装饰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配置,但是在小型车等中在侧部装饰的附近配置有轮罩,因此存在有无法将侧气囊装置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配置的可能性。而且,也考虑在气囊上追加系绳而设为扁平的膨胀形状,从而将气囊中的厚度形成为最大的部位配置于乘员侧方,但是在该情况下,气囊的构造变得复杂。因而,上述先行技术在这一点上存在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乘员的限制性能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为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所述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壳体,设于车室侧部内,并且向车室内侧开口;充气机,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及侧气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从所述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向就座于所述后座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膨胀展开,并且前端部预先固定于所述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所述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在设于与后座相对应的车室侧部内、并且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壳体内收容有充气机和侧气囊。充气机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另一方面,侧气囊的前端部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因而,侧气囊若在车辆碰撞时接受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供给,则从壳体的开口向大致车辆前方侧鼓出,但是前端部固定于壳体或车身中的相对于充气机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因此侧气囊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以折回的状态膨胀展开。因此,壳体的开口的附近处的侧气囊的厚度增加,因此能够在就座于后座的乘员的附近配置通过折回而增加了厚度的侧气囊,因此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有效地限制乘员。
在此,“前端部”指的是侧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充气机附近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另外,“车室侧部”指的是车室中的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柱装饰物、车门装饰条及侧部装饰等内饰构件。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基于第一方式,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车身形成有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所述前端部由紧固件固定于所述车身或所述壳体,该紧固件插通于该长孔、且通过受到所述侧气囊的展开压力而能够沿该长孔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在壳体或车身形成有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并且,由于前端部被紧固件固定于车身或壳体,该紧固件插通于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且能够沿长孔移动,因此前端部能够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因而,在侧气囊非工作时,通过将前端部配置于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壳体的附近,能够紧凑地折叠侧气囊。另一方面,在侧气囊工作时,通过利用侧气囊的展开压力使前端部沿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扩展侧气囊膨胀展开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840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少撞击动能的汽车防撞梁
- 下一篇:一种安全带自动佩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