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89099.6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8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赛;肖凯;尹进;姚宇地;苏玲;王月;姚纳新;熊艳丽;陈飞;邓云飞;孔文秦;张斌;宋春雨;石小亮;陈誉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7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高志瑞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栓 连接 有限元 高精度 简化 建模 方法 系统 | ||
1.一种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
(2)以第一接触区域(3)的圆心和第二接触区域(4)的圆心为节点,建立代表螺栓的梁单元(8);
(3)在第一梁单元节点(6)与第一接触区域(3)的节点之间、第二梁单元节点(7)与第二接触区域(4)的节点之间建立若干弹簧阻尼单元;
(4)将弹簧阻尼单元分组,每组赋予同一个刚度值和同一个阻尼值;
在步骤(1)中,建立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被连接件(1)与螺栓的第一接触区域(3)为圆环,第二被连接件(2)与螺栓的第二接触区域(4)为圆环,建立第一接触区域(3)和第二接触区域(4)内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在第一接触区域(3)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节点(51),在第二接触区域(4)内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节点(52);
建立第一接触区域(3)和第二接触区域(4)外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以第一接触区域(3)的圆心和第二接触区域(4)的圆心为节点,建立代表螺栓的梁单元(8)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接触区域(3)的圆心处建立第一梁单元节点(6),在第二接触区域(4)的圆心处建立第二梁单元节点(7);
在第一梁单元节点(6)和第二梁单元节点(7)间建立梁单元(8);
赋予梁单元(8)圆形截面属性,其直径值与螺栓有效直径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建立若干弹簧阻尼单元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梁单元节点(6)与第一接触区域(3)的每一第一节点(51)建立一个弹簧阻尼单元,形成第一组弹簧阻尼单元(9);
第二梁单元节点(7)与第二接触区域(4)的每一第二节点(52)建立一个弹簧阻尼单元,形成第二组弹簧阻尼单元(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将弹簧阻尼单元分组,每组赋予同一个刚度值和同一个阻尼值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组弹簧阻尼单元(9)根据其与第一梁单元节点(6)的距离等分为三组,由近及远分别为第三组弹簧阻尼单元(11)、第四组弹簧阻尼单元(12)和第五组弹簧阻尼单元(13);
将第二组弹簧阻尼单元(10)根据其与第二梁单元节点(7)的距离等分为三组,由近及远分别为第六组弹簧阻尼单元(14)、第七组弹簧阻尼单元(15)和第八组弹簧阻尼单元(16);
对上述每组弹簧阻尼单元赋予同一个刚度值和同一个阻尼值。
5.一种螺栓连接的有限元高精度简化建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块,用于建立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
第二模块,用于以第一接触区域(3)的圆心和第二接触区域(4)的圆心为节点,建立代表螺栓的梁单元(8);
第三模块,用于在第一梁单元节点(6)与第一接触区域(3)的节点之间、第二梁单元节点(7)与第二接触区域(4)的节点之间建立若干弹簧阻尼单元;
第四模块,用于将弹簧阻尼单元分组,每组赋予同一个刚度值和同一个阻尼值;
建立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被连接件(1)与螺栓的第一接触区域(3)为圆环,第二被连接件(2)与螺栓的第二接触区域(4)为圆环,建立第一接触区域(3)和第二接触区域(4)内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在第一接触区域(3)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节点(51),在第二接触区域(4)内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节点(52);
建立第一接触区域(3)和第二接触区域(4)外第一被连接件(1)和第二被连接件(2)的有限元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8909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