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去除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90338.X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0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庞红建;羌佳鑫;明强;王凯冲;江婕;安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6;C02F101/1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柱 氨氮 有机物 氮磷 去除 氨氮吸附材料 水中悬浮物 处理装置 管路连接 吸附单元 出水口 阀门 水体流动方向 顶部设置 间歇运行 依次布置 再生药箱 沉淀池 混凝池 混凝剂 加药泵 进水口 颗粒物 絮凝池 絮凝剂 填充 沉淀 协同 调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去除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装置,包括沿待处理水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投加有混凝剂的混凝池、加有絮凝剂的絮凝池、沉淀池和氨氮吸附单元,氨氮吸附单元包括多根填充有氨氮吸附材料的氨氮吸附柱,相邻两个氨氮吸附柱的底部通过带有阀门的管路连接,前一个氨氮吸附柱的顶部还分别通过两条带有阀门的管路连接后一个氨氮吸附材料顶部和底部,第一个氨氮吸附柱的底部设置吸附柱进水口并连接沉淀出水口,最后一个氨氮吸附柱顶部设置吸附柱出水口,底部还通过加药泵连接再生药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而且适合间歇运行,易于调控,能够实现颗粒物、氮磷和有机物的经济、高效协同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同步去除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法令的颁布实施,点源污染基本上己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大部分城市生产和生活废水都做到了纳管排放,因此非点源污染就成为了城市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据悉,美国的水环境污染来源于非点源污染,其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第一因素,而在各种非点源污染中,城市降雨径流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非点源污染源。我国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据估计我国非点源负荷通常能够达到总污染负荷的35%~55%,个别地区甚至可以65%~75%。尤其是降雨充足、城市大小河流密集的我国南方地区,非点源污染多疏于管理,有的甚至直接成为城市的地上“排污管”,造成城市水体黑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环境面貌,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起,削减初期雨水污染物、减少对水体污染成为各国专家的研究课题。国际城市雨水资源处理、处置和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雨水蓄渗、缓排、利用等已成为雨水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由于雨污混合水污染物的高浓度对天然水体的污染,初期雨水调蓄池是近年发达国家用来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暴雨时,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雨停后再将调蓄池中的蓄水慢慢通过截流管送进污水处理厂,是城市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调蓄池+就地处理”这种技术措施对于控制面源污染,改善城市周围水体环境等效果良好,操作性强。然而,虽然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但就地快速处理技术研发尚未形成稳定可靠的技术路线。
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申请号:201710939309.0)公布了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该装置是利用沉淀-过滤的机理净化雨水,可有效去除初期雨水中的颗粒性污染物,但无法去除其中的胶体性和溶解性污染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雨水处理装置”(申请号:201721743100.9)提出利用滤网过滤,活性炭吸附,然后消毒膜过滤的方式处理雨水,此种方案固然能对雨水起到净化消毒的效果,但存在滤网和活性炭柱堵塞,运行成本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差的缺陷,且无法去除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近年来,也有研究提出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去除雨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方法,但生物处理技术需要连续运行才能实现污染物的稳定高效去除,对于间歇性产生的雨水而言存在难以克服的运行管理难题。
目前,在初期雨水处理领域,尚缺乏可快速调控运行,同步解决颗粒物、氮磷和有机物的成熟工艺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同步去除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的处理装置,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去除污染物单一、运行调控难等问题,不仅适合初期雨水的处理,也可用于黑臭水体和污/废水处理等。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学院,未经上海电力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03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水处理纳滤系统
- 下一篇:一种工业污水处理用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