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壳型含铝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0776.6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6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曾诚成;巩飞艳;张建虎;丁玲;杨志剑;林聪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6B33/08 | 分类号: | C06B33/0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壳型含铝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壳型含铝复合物,是由预处理超细铝粉通过高分子粘接剂包覆在炸药晶体表面形成的核壳型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核壳型含铝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的炸药/超细铝粉复合物,其颗粒分散性良好,铝粉均匀分布在炸药颗粒表面,提高了还原剂铝粉和氧化剂炸药晶体的接触面积。采用该含铝复合物为原料,压制制备的含铝炸药,其综合爆轰性能相比同成分普通含铝炸药于有所提高。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含铝炸药中铝粉与主炸药成分分散不均匀的问题,提高铝粉释能效率,综合改善炸药的爆轰性能。同时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反应温和,易于放大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利用超细铝粉包覆炸药晶体的核壳型含铝复合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含铝炸药是德国人1899年首先提出。加入金属铝粉,能够有效在爆轰波阵面后与爆轰产物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高爆热和高爆温等特质,提高含铝炸药的爆破杀伤效应。对于传统含铝炸药,铝粉与高能炸药颗粒各自成“孤岛状”,在实际爆轰反应过程中,两者接触面积低,不利于能量的传递与完全释放。铝粉反应度不高、释能效率低是影响含铝炸药能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面,铝粉颗粒处于钝感体系中,在燃烧或爆轰时,钝感的粘结剂会将还原剂铝粉与氧化剂隔开,同时这些碳氢原子还要与铝原子竞争有限的氧化剂,会降低实际铝粉反应率。文献(Propellants Explos.Pyrotech.2013,35(4):486-494)表明,在HTPB/HMX/Al浇注炸药中,在钝感气氛下,只有很少量的铝参与反应。文献(PropellantsExplos.Pyrotech.2009,34(4):331-339)利用时间分辨光谱技术验证了在含铝炸药爆轰中,铝粉的反应活性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专利ZL201410048053.0中公开了一种含能高分子包覆铝粉表面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铝粉表面性质及爆轰特性,为在含铝炸药中纳米微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含铝炸药中使用的纳米铝粉容易团聚,实际使用尺寸增加,导致在二次反应时,团聚的铝粉难以与炸药爆轰产生的氧化物充分接触反应。文献中(J.Mater.Sci.2018,53(17):12091-12102)通过对超细铝粉表面改性,显著改善了铝粉与含氟聚合物的分散性。
目前,核壳型微结构设计在含能材料中应用广泛。专利ZL201510415639.0中公开了一种高氯酸铵/石蜡核壳结构,复合物的燃速明显提升;另有文献(PropellantsExplos.Pyrotech.2014,39(1):51–58)制备了TATB包覆CL-20的核壳微结构,通过核壳结构的构筑能有效地改善复合炸药的机械感度及能量释放特性。核壳型结构为含能复合物在微观水平的结构设计提供思路。但目前在含铝炸药复合物中尚未见核壳结构的报道。
另外,为了适应特殊作战环境的需求,含铝炸药中铝粉所占的比例较大,的比一般为10%~30%,若牺牲部分主炸药比例构建包覆层,不切实际。综上所述,构筑一种以高能炸药颗粒(微米级)为核,纳米铝粉为包覆层的核壳微结构,这种微米/纳米复合粒子使得每一个炸药颗粒都处在纳米铝粉环境中,改变了单一炸药颗粒的表面性质,并极大地增加了还原剂与氧化剂两者的接触面积。在产生爆轰时,高能炸药为快速反应的理想组分,首先反应,能量急剧向外扩散,接触到非理想组分的纳米铝粉壳层,能形成同时多点的铝粉燃烧,提高能量释放率。
因此,采用纳米铝粉有序包覆炸药粒子形成核壳型复合物,使得成分分布更加均匀,减少纳米铝粉的团聚,同时能有效地增强氧化剂炸药与还原剂铝粉的有效接触,综合改善含铝炸药的释能效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壳型含铝复合物,用于改善含铝炸药中成分分布不均匀、能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主要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核壳型含铝复合物,是由预处理超细铝粉通过高分子粘接剂包覆在炸药晶体表面形成的核壳型结构。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07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