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5806.2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49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熊杰明;韩世琳;黄龙;郭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37/055 | 分类号: | C07C37/055;C07C39/04;C07C39/06;C07C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吴黎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二氧化碳 分解 钠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包括,一次分解,酚钠盐水溶液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逆流接触反应,然后分离得到一次粗酚与含有碳酸氢钠的一次水相;二次分解,将所述一次粗酚与水混合得到的混合液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逆流接触反应,然后分离得到粗酚产品与含有碳酸氢钠的二次水相。上述的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可以通过生成含有碳酸氢钠的水相及控制水相PH值,并使一次粗酚与水混合进行二次分解,达到较高的酚钠分解率和粗酚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化工和焦油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中、低温煤焦油、生物质焦油、煤气化焦油以及煤直接或间接液化物的酚油馏分中,均富含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这些酚类可以通过碱洗酚油转化为酚钠盐溶液,然后通过硫酸法或二氧化碳法等方法分解出来,从而得到粗酚。传统的硫酸分解法利用硫酸分解酚钠盐,由于硫酸的酸性强,能将酚钠盐很好地分解,得到的粗酚收率高、质量好。但该法每产1吨粗酚,至少产生3.5吨硫酸钠废水,且废水中酚含量高,需要萃取回收酚之后再生化处理,处理成本高,效果不理想。
在文献《利用烟道废气中CO2分解酚钠生成粗酚》(桑枝茂,何庆香,胡红玲.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5):78-79)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烟道废气中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利用废气中含量为10%-17%的二氧化碳与酚钠盐溶液在分解塔内逆流反应,反应后粗酚产品与碳酸钠分离,粗酚进入产品槽,碳酸钠溶液在碳酸钠净化塔内再次与二氧化碳废气逆流接触反应,以分解其中的酚钠。反应完成后进行分离,粗酚送产品槽,碳酸钠溶液送苛化工序,与氢氧化钙完成苛化反应,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返回焦油车间洗涤酚油。这种方法可节约硫酸,避免硫酸钠废液产生,但所得粗酚中含有未分解的酚钠盐,这部分酚钠盐在后续酚精制过程中,以釜渣的形式排出,成为“危险废物”,造成酚浪费的同时也会污染环境。
在出版物《煤焦油化工学》(肖瑞华.煤焦油化工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中公开了另一种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的方法,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与酚钠盐溶液在分解塔的上段和下端分别进行逆流接触反应,混合液流入分离器,碳酸钠溶液与粗酚分离。粗酚初次产品进入酸化塔,再次与二氧化碳反应,以分解粗酚中未分解的酚钠。分离出的碳酸钠溶液进入苛化工序,得到碳酸钙固体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回用。该方法将一次分解得到的粗酚中未反应的酚钠进行二次分解,减少了酚的浪费,但所得粗酚产品中酚及其同系物的含量不高,明显低于硫酸分解法。正因为如此,现有粗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并未按照上述工艺实施,即在二次分解过程中,未采用二氧化碳继续分解,而是采用硫酸辅助分解,但所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加入了硫酸,生成硫酸钠废水,无法再苛化为氢氧化钠,造成硫酸钠含酚废水外排,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粗酚产品中酚及其同系物的含量不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酚钠盐分解率高,粗酚产品中酚及其同系物含量高的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新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分解酚钠盐的方法,包括:
一次分解,酚钠盐水溶液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逆流接触反应,然后分离得到一次粗酚与含有碳酸氢钠的一次水相,所述一次水相的PH值为7-10;
二次分解,将所述一次粗酚与水混合得到的混合液与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逆流接触反应,然后分离得到粗酚产品与含有碳酸氢钠的二次水相,所述二次水相的PH值为7-9。
所述一次粗酚与水的体积比为1:(0.3-1.5)。
以体积百分比计,所述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小于15%。
加热所述一次水相和所述二次水相,以分离得到碳酸钠溶液、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步骤;其中,碳酸钠溶液进入苛化工艺,回收氢氧化钠溶液,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循环回一次分解和二次分解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58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