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电点可控的磷酸铝纳米佐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97410.1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2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冰冰;梁智慧;石舒婷;夏欣瑜;朱昊儒;鱼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39 | 分类号: | A61K39/39;A61P37/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刘慧娟;李馨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电点 佐剂 制备 疫苗 生物医学领域 医药技术领域 分散性指数 磷酸铝佐剂 操作工艺 反应沉淀 化学沉淀 精确调控 纳米磷酸 性质稳定 最终产物 分散性 均一性 可控的 磷酸铝 铝佐剂 潜在的 调控 粒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化学沉淀原理的疫苗用纳米磷酸铝佐剂、其制备方法及其等电点调控的方法。上述佐剂的粒径在10‑40nm之间,PDI分散性指数0.2‑0.4之间,等电点3‑6之间。本发明所述的磷酸铝佐剂均一性好、性质稳定、分散性良好,并通过调控反应沉淀过程中的pH值,可以精确调控最终产物的等电点。本发明方法操作工艺简单,易于控制,为疫苗用佐剂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磷酸铝胶体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涉及一种等电点可控的磷酸铝纳米佐剂 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致病机理的不断了解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载体疫苗和蛋 白质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新型疫苗的免疫原性的限制,诱 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不够,因此,应用佐剂来引导和增强其抗原的免疫应答效应,给予人 体更加长久有效的预防性保护。
尽管新型佐剂飞速发展,但是大部分均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铝盐佐剂在疫苗佐剂中仍然 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FDA已批准的80种疫苗中,36%的疫苗使用了不同种类的佐剂, 其中包含铝盐佐剂的疫苗占含佐剂疫苗总数的86%,可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兼具重要性与 必要性。作为铝盐佐剂中重要的一种阳离子抗原吸附剂,磷酸铝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其免疫效应与佐剂的特性息息相关。目前,商业化磷酸铝佐剂的等电点为5.0,在 pH=7.4的溶液中呈阴离子形式存在,是阳离子抗原的良好吸附剂。研究表明,磷酸 铝佐剂的免疫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佐剂本身对抗原的吸附能力,因此通过调控材料的等电点进而改变材料对抗原的吸附能力是磷酸铝佐剂研究的重点。先前的工艺研究表明,磷酸 铝佐剂的特性取决于制备的条件,包括试剂的浓度,添加试剂的顺序,添加和混合试剂的速 率,搅拌速率,沉淀过程的pH等,因此难以在生产中维持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无法保证 批次间的重复性。因此,本领域仍然需要在工业规模上的更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磷酸铝佐剂 的高效制备及其等电点的精确调控。
本发明通过使用磷酸根离子沉淀剂对Al离子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均匀沉淀,可以得到 不同等电点的磷酸铝佐剂材料,符合疫苗在制剂中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磷酸铝纳米佐剂的改进方法,通过调控其 反应过程中的pH,得到等电点可控的一系列磷酸铝胶体。本发明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的pH 来精确调控所得磷酸铝佐剂产物的等电点,其原理在于随着反应pH的上升,最终产物 Al(OH)x(PO4)y的PO4/OH比值增大,磷酸根取代羟基的含量增大,产物的零电荷点下降,即 产物的等电点下降。因此,反应过程中pH越高,所得磷酸铝佐剂产物的等电点越小,从而实现了对磷酸铝佐剂等电点的精确调控。
本发明制备疫苗用磷酸铝纳米佐剂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取无机铝盐完全溶解于去离子水形成透明澄清的铝盐溶液(即:前驱物溶液);取无 机铝盐完全溶解于去离子水的过程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搅拌、溶解的。
2)在上述铝盐溶液中滴加可溶性碱性磷酸盐溶液作为沉淀剂,搅拌使其发生均匀沉淀; 控制磷酸钠加入的量,控制反应终点pH,得到pH从3.0到6.0的一系列产物。
3)灭菌、冷却、离心、洗涤、干燥得到磷酸铝粉末固体。
对于上文所述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情况下,所述的铝盐主要是但不限于六水 合氯化铝,可以采用如氯化铝AlCl3、氢氧化铝Al(OH)3、硫酸铝Al2(SO4)3等常用无机铝盐 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对于上文所述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情况下,所述的磷酸盐沉淀剂可以采用如 磷酸三钠、磷酸氢二钠等磷酸根离子沉淀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74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