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8875.9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6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岡本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0063 | 分类号: | F24F1/0063;F24F1/0083;F24F11/83;F24F12/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 ||
一种空调装置,其包括室外单元和除湿再热室内单元,能避免除湿再热室内单元向室内提供的气流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并充分发挥除湿再热室内单元的除湿热交换器和再热热交换器的作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热交换器,除湿再热室内单元包括除湿热交换器和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空调装置利用吸入管、排出管、第一配管、第二配管将压缩机构、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除湿热交换器连接,空调装置还包括再热热交换器、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第三配管和分岔管,第三配管将第一配管的位于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交汇部、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再热热交换器和分岔管依次连接。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14年2月2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10059992.5”,名称为“空调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控制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空调装置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调节温度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在潮湿多雨地区和梅雨季节,空气的湿度较高,导致人体体感不适,因此,带有湿度控制功能的空调装置便应运而生。
空调装置通常采用以下原理进行除湿:通过使空气流过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的热交换器,使空气冷凝,从而将空气中的水分去除。根据上述除湿原理,可知热交换器的表面温度越低则除湿效果越好。然而,低温除湿后虽然能降低湿度,但空气温度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对除湿效果和温度都有要求的环境中,例如浴室等,就需要对空气进行除湿后再加热(以下也称作再热),以维持人体体感的舒适度。
为实现再热除湿,通常如图7所示,采用在除湿热交换器21X的风路下游增设电加热单元29X的结构。不过,电加热单元通常利用电热元件(例如电热丝等)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使空气流经时吸收热量从而提高出风温度,因此,会带来能耗的增加。此外,经电加热元件换热后的气流会因受热不均匀而导致气流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降低舒适感。
为实现再热除湿,也可考虑采用专利文献CN1590890A所公开的结构,如图8所示,将除湿热交换器21X1和再热热交换器22X串联在室内的制冷剂回路中,并将除湿热交换器21X1和再热热交换器22X先后设置在风路中,在其间的管路中设置节流装置25X。不过,在利用上述结构进行再热除湿时,由于同一部分的制冷剂热量先用于加热而被气流带走,再用于制冷,因此除湿热交换器21X1和再热热交换器22X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即除湿不充分,加热量也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室外单元和除湿再热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其能避免除湿再热室内单元向室内提供的气流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且能充分发挥除湿再热室内单元的除湿热交换器和再热热交换器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外单元和除湿再热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和室外热交换器,所述除湿再热室内单元包括除湿热交换器和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除湿热交换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除湿热交换器与所述吸入管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所述除湿再热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热交换器、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除湿再热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三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分岔管,所述第三配管将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交汇部、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再热热交换器和所述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汇部位于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88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