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鲅鱼内脏和桑叶复合碳点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98894.1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8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谭明乾;江籽橙;李加齐;李昱;刘赫非;胡鑫;李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大连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19 | 代理人: | 郭日志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蚕丝 荧光 桑叶 制备 内脏 复合荧光 复合碳 生物相容性 水溶性荧光 绿色制备 天然品质 吐丝结茧 荧光特性 粘合剂 过水热 蚕茧 浸染 丝腺 饲喂 喂食 喷洒 集结 合成 饲养 新鲜 吸收 转化 损害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鲅鱼内脏和桑叶复合碳点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相容性复合荧光碳点的制备:从鲅鱼内脏与桑叶中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制备、提取荧光碳点;(2)蚕的饲养:将制备的水溶性荧光碳点喷洒在新鲜的桑叶上,给五龄蚕喂食,利用蚕自身的吸收转化,使复合荧光碳点进入蚕的丝腺;(3)荧光蚕丝的获得:继续饲喂含荧光碳点的桑叶,直至蚕吐丝结茧,收集结茧后的蚕茧,获得含有荧光的蚕丝。本发明的方法全过程无需任何浸染步骤,不使用任何粘合剂,不需要水洗、干燥等繁琐的步骤,在不损害蚕丝天然品质的条件下,实现荧光蚕丝的绿色制备,得到具有荧光特性的蚕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鲅鱼内脏和桑叶复合碳点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蚕丝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天然蚕丝改性材料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保持天然蚕丝原有特性的同时,将更多新功能引入蚕丝,如制备荧光蚕丝,将蚕丝良好的机械性能及在体内较好的生物降解性与荧光检测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性强等优点结合制备出荧光蚕丝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例如用于带有控释特性的癌症治疗,制备带有监测/检测功能的伤口敷料和组织工程支架等。
目前,制备荧光蚕丝的方法有很多,如:涂层法,吸附法,溶胶凝胶法,层层组装法,基因工程改造法等,涂层法通常需要将外源性的荧光物质如荧光染料或荧光纳米粒子通过粘结剂物理吸附交联到蚕丝的表面, 但是有机染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吸附法利用分子间氢键、范德华力和离子键力使荧光物质吸附到蚕丝纤维表面,水洗过程容易使荧光物质脱落;溶胶凝胶法和层层组装法的同样面临荧光物质的稳定性问题,并且制备过程长,繁琐费力;家蚕基因工程改性方法:许多研究小组将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到家蚕体内,尝试利用蚕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蛋白,从而得到荧光蚕丝。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载入绿色荧光蛋白的病毒注入到雌性蚕蛾体内,对丝素蛋白重链进行改性得到发荧光的蚕丝(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2018, 13, 041003),虽然改性家蚕基因是制备荧光蚕丝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此方法过程复杂、成本高,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
荧光碳点,即粒径小于10 nm的碳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碳荧光材料,由于碳点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荧光强度比较高,光稳定性强等优点,且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是优良的电子受体和电子供体,在生物成像、分析检测、传感、光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水热法简单、高效率,应用最为广泛,Yan等(Talanta, 2013, 108, 59-65)利用环糊精、纤维素为碳源水热合成了碳点并且用于了细胞生物成像;Jiang等(Talanta, 2014, 127, 68-74)将雀巢咖啡经过热水浸泡后从上清液成功地分离出了荧光碳点。
荧光碳点作为一种新型发光材料,一经发现,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光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因此,通过喂食法将荧光碳点引入养蚕过程中,有望获得经济、绿色和便捷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鲅鱼内脏和桑叶复合碳点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鲅鱼内脏和桑叶复合碳点的荧光蚕丝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出新鲜鲅鱼内脏,剪碎并转移至反应釜中;
B、将反应釜放置于烘箱中,在高温下进行水热反应;
C、冷却至室温后,在高速转速下进行高速离心,即得到荧光碳点试剂1;
D、将桑叶片洗净晾干;
E、称取桑叶片剪碎并转移至反应釜中,加入超纯水混合均匀;
F、将反应釜放置于烘箱中,在高温下进行水热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88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