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跳纤系统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02785.2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44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浩瀚;邓旭聪;岳欧;龚玲玲;杜德道;吴寿勇;张剑凯;王小碧;胡力;李嘉懿;唐鸿锐;李廷;蒋刚;卢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安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H04Q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385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系统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矩阵光开关及智能跳纤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组建矩阵式的关开关,每个光开关单元有单独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开启,方便给予驱动单元矩阵式的控制信号对不同光开关单元进行控制;通过控制信号经过编码后接入MCU并添加以太网模块分别接入综合数据网和通信以太网,这样就能最大化的保证中心机房对智能光矩阵的可控性,在中心机房设有一个双网卡的跳纤服务器,分别接入综合数据网和通信以太网;这样任何一台内网电脑都可以远程登陆到跳纤服务器对辖区内所有在控的光矩阵进行控制;这就大大降低了光缆维护成本、且缩短了业务中断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工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矩阵光开关及智能跳纤系统。
背景技术
光缆是目前电力通信的核心信道,分别承载着信息、通信、调度数据网、保护(重要)、安控等业务,而通信业务常常为调度自动化提供101和104通道。通信光缆容易受到施工、鸟枪、小动物、电腐蚀、故意破环等威胁。总结分析某供电公司光缆故障经验发现,故障光缆通常不会完全中断,一般是部分纤芯被损坏或衰耗过大,但还有大量纤芯连通良好;由于电力通信系统通常存在大量空闲纤芯,所以通常可以将故障纤芯上的业务跳转到未受影响的空闲纤芯上。处理这种问题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
(1)传统式人工解决方案,处理流程一般是:发现光缆中断故障、通知人员并作好准备工作、两队人员分别去故障光缆中断的两个终端站、测试发现只是部分纤芯衰耗过大或部分纤芯终断、跳纤。可以看到过程较繁琐,严重拖长了业务的恢复时间;需要两队人员分别去现场,有时甚至需要徒步进入偏远站点,一般还需要一队人员在控制中心配合工作,这与公司“降本、提质、增效”的精神相驳。纯粹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处理方式,由于电力行业特殊的特殊性——需要与各个部门协商,办理相关手续,路程上耽误的时间等使得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下,业务恢复时间过长。
(2)增加SDH板卡方案,从理论上讲可以将所有纤芯都先接入到SDH,然后通过SDH分配各纤芯业务,甚至可以在同一纤芯上分配多个业务(电力通信带宽一般较低),这样除非光缆完全中断(这种状况不多),否则都能在控制中心快速自动恢复通道。但这种跳纤方式需要大量增加SDH光板,成本过高;占用大量交叉板资源的同时又只进行简单的空间交叉,最终导致功能过剩。同时一旦DCC通道中断、则只能采取一些已有的传输通道保护协议不能通过控制中心进行灵活的网络自定义。由于所有纤芯都需要经过SDH进行分配。对于运营商而言、一方面由于其网络冗余度高;另一方面,其安全性考虑相对较低、对于业务中断造成的影响也相对不高,所以其对远程跳纤需求相对较低。
如果采用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单次处理成本相对较高;而若采用增加SDH板卡的方法,则一次性购入成本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处理方式业务恢复时间过长,以及采用增加SDH板卡的方法运维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矩阵光开关及智能跳纤系统。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矩阵光开关,包括有n路输入线路、n路输出线路以及n2个光开关单元,n为大于1 的自然数;每路输入线路都并联有n个光开关单元,每个光开关单元连接有独立的驱动单元;每路输入线路所并联的第一个光开关单元都连接至第一路输出线路,每路输入线路所并联的第二个光开关单元都连接至第二路输出线路,每路输入线路所并联的第n个光开关单元都连接至第n路输出线路;所述输入线路横向排列。通过组建矩阵式的关开关,每个光开关单元有单独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开启,方便给予驱动单元矩阵式的控制信号对不同光开关单元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光开关单元采用的是反射式光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安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安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27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