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03167.X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6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焦翔翔;刘瑜;史力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资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2 | 分类号: | B01D53/52;B01D53/78;B01D53/96;C02F9/14;C10L3/10;C02F103/18;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综改示***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氧化 脱硫池 硫碱 沼气生物脱硫 沼气 化学吸收塔 再生碱液 碱液 脱硫 碱液分布器 硫化氢吸收 高效经济 固液分离 进气装置 收集装置 填料机构 压力喷嘴 氧化处理 沼气发生 重复利用 沉淀池 出气口 含硫量 碱液池 溶氧量 脱硫菌 溢出液 传质 排出 雾滴 降落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沼气通过进气装置进入化学吸收塔内,由下往上通过填料机构;碱液由化学吸收塔中的碱液分布器的压力喷嘴喷成雾滴降落,与沼气发生逆向传质;碱液将沼气中的硫化氢吸收得到含硫碱液;脱硫后的沼气由出气口排出;含硫碱液流入含硫碱液收集装置中;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脱硫菌对含硫碱液进行脱硫氧化处理;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溶氧量与含硫量的比值为(1.8‑2.2):1;生物氧化脱硫池内液体的pH值控制在6.8‑7.5;生物氧化脱硫池内的温度控制在28℃‑35℃之间;沉淀池对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溢出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再生碱液;再生碱液流入碱液池中重复利用。本发明用于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沼气生物脱硫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沼气脱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工艺。
背景技术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高品位清洁能源,其组成成分包括甲烷(60-70%)、二氧化碳(25-40%)、以及少量的硫化氢(臭鸡蛋味)、氨气、氢气等。其中,硫化氢是含硫化合物在微生物还原过程中形成的,对燃烧动力设备和金属管道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驱物,具有较大的危害。因此,为了避免硫化氢腐蚀压缩机、气体储罐、发动机等、以及避免硫化氢中毒,沼气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脱硫处理。并且,相关标准规定,用于民用集中供气,沼气的含流量不大于20mg/m3,用于发电供气,含硫量不大于200mg/m3。
现有技术中,沼气脱硫技术主要有干法脱硫技术、湿发脱硫技术、及生物脱硫技术。其中,干法脱硫技术是利用固体吸附剂(氧化铁、活性炭等)的物理作用和化学氧化作用,将硫化氢氧化生成单质硫和硫酸盐,主要适用于硫化氢含量低的沼气。湿法脱硫是利用碱液等液体吸收剂吸收硫化氢,碱液吸收饱和后再生重复利用,适用于硫化氢含量高或流量大的沼气。生物脱硫技术是利用活性脱硫污泥中的硫氧化细菌将H2S经生物氧化过程转化为单质硫或硫酸根。
干法脱硫技术的脱硫效率不稳定,脱硫剂易饱和,硫容量低,需定期更换,运行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湿法脱硫技术的吸收剂消耗量大,去除效率低,操作困难。与干法脱硫和湿发脱硫技术相比,生物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高效易控制,运行成本低。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生物脱硫工艺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模拟实验阶段,缺少应用于现场、且高效经济的沼气生物脱硫工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工艺,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沼气生物脱硫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沼气在加压泵的作用下通过进气装置进入化学吸收塔内,在压力作用下由下往上通过所述化学吸收塔内的填料机构;
碱液由化学吸收塔中的碱液分布器喷成雾滴降落,在填料机构中与沼气发生逆向传质;碱液将沼气中的硫化氢吸收后得到含硫碱液;脱硫后的沼气由化学吸收塔的出气口排出;含硫碱液在重力装置下流入化学吸收塔的含硫碱液收集装置中;
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脱硫菌对由含硫碱液收集装置流入所述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含硫碱液进行脱硫氧化处理;其中,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溶氧量与含硫量的比值为(1.8-2.2):1;生物氧化脱硫池内液体的pH值控制在6.8-7.5;生物氧化脱硫池内的温度控制在28℃-35℃之间;
沉淀池对生物氧化脱硫池中的溢出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再生碱液;再生碱液流入碱液池中重复利用。
优选的,所述进气装置中,沼气的进气流量为3000-6000m3/d;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资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资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31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