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掺杂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05568.9 | 申请日: | 201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2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胡晖;潘欢欢;汪湉;王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4B28/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生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掺杂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制粒:将洗净、干燥的竹笋壳粉碎,过筛,烘干;(2)酸预处理:取适量竹笋壳,置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浸渍;(3)制硅烷溶液:将硅烷试剂与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pH值,置于水浴中搅拌;(4)超声辅助浸渍:将竹笋壳颗粒与硅烷溶液按一定固液比超声辅助浸渍;(5)制炭:在惰性气体下炭化竹笋壳并冷却至室温,洗涤至中性,烘干,制得一种硅掺杂生物炭。本发明利用农林废弃生物质竹笋壳制备还原性多孔生物炭,具有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和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可作为中、低放锝废液水泥固化处理的外加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还原性多孔生物炭-硅掺杂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在中、低放锝废液水泥固化处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核工业和核医学的蓬勃发展,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的安全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对含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锝的废液,如何安全有效正确的处理亟待解决。将其转化为固体形式,有利于实现安全可靠的最终处理。水泥固化方法是处理中、低水平放射性含锝废液的固化处理方法之一。水泥固化方法常用于各种中、低放浓缩液,其放射性强度一般控制在3.7×108Bq/L一下。水泥固化过程工艺简单,废液和水泥的混合在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也可在废物存储或处置的容器中进行。
放射性核素锝在废液中存在形式为高锝酸根,在水溶液中具有强化学迁移性和高溶解性。存储含锝水泥固化物的容器一旦破裂而与水或其它溶液接触时,如何减少其放射性的释放量是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目前,一般通过在固化过程中投加还原性外加剂,例如矿渣、零价铁等,将强化学迁移性和高溶解性的高锝酸根还原为不易迁移和难溶于水的二氧化锝。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或限氧的条件下,经热解产生的一类富含碳素的固态产物,可作为提供电子的供体,具有还原性,是可用于中、低放锝废液水泥固化处理的潜在的还原性外加剂。并且生物炭的多孔结构,能增加供水泥起固化作用的表面。原状生物炭一般还原性较弱,并且比表面积较小,通过合适的改性,能有效提高生物炭的还原性和比表面积,从而作为还原性外加剂更好的用于中、低放锝废液水泥固化处理。
鲜食竹笋加工业每年副产高达数百万吨的笋壳,绝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利用,被直接燃烧或者丢弃,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可能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以废弃的笋壳为原料制备还原性生物碳,不但可以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用于中、低放锝废液的固化处理,而且还可以将笋壳资源高值化,创造出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制备一种还原性多孔硅掺杂生物炭,并将其作为一种外加剂用于中、低放锝废液水泥固化处理。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硅掺杂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制粒:将洗净、干燥的竹笋壳粉碎,过筛,烘干;
2) 酸预处理:取适量步骤(1)竹笋壳,置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浸渍预处理;
3) 制硅烷溶液:将硅烷试剂与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pH值,置于水浴中搅拌;
4) 超声辅助浸渍:将竹笋壳颗粒与硅烷溶液按一定固液比进行超声辅助浸渍;
5) 炭化:在惰性气体下炭化竹笋壳并冷却至室温,洗涤至中性,烘干,制得硅掺杂生物炭。
所述步骤 1)中,竹笋壳粉碎后过 40-100目筛。
所述步骤 2)中,硝酸浓度为0.5-5 mol·L-1,步骤(1)竹笋壳与硝酸的固液比为1g:10-50 mL ,预处理温度为30-70 ℃。
所述步骤 3)中,选用硅烷试剂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或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溶液pH值为3-6,硅烷浓度为0.5-5 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55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