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0767.9 | 申请日: | 201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7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侯宾才;方明;陈慧;王阳;孙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凯盛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04 | 分类号: | F22B1/04;F22G1/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湘群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从上到下 低压单元 高温单元 锅炉 余热发电系统 锅炉装置 显热回收 高炉渣 烟风 沉降室结构 低压过热器 低压蒸发器 高温过热器 高温省煤器 高温蒸发器 低压汽包 钢铁行业 能源回收 烟风管道 高温汽 省煤器 下进风 公用 进口 出口 投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及方法,属于钢铁行业中的能源回收利用领域。本发明的锅炉顶部是烟风出口,锅炉底部是烟风进口,锅炉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低压单元和高温单元,低压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公用省煤器、低压蒸发器、低压过热器,低压单元与低压汽包相连接,高温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高温省煤器、高温蒸发器、高温过热器,高温单元与高温汽包相连接。本发明提出的锅炉采用下进风一体式沉降室结构,具有简化烟风管道、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及方法,属于钢铁行业中的能源回收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渣余热回收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锅炉装置作为高炉渣显热回收余热发电系统的主要装置,直接影响余热发电效率。然而,余热锅炉在实用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余热锅炉一般采用卧式结构,占地面积大,土地投资大。
2.立式的锅炉则存在烟风管道长,结构复杂,散热损失大等特点。
3.锅炉受热面作为锅炉非常重要的结构,存在受热面积灰严重,磨损严重,影响受热面传热效率,从而降低了锅炉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其锅炉采用立式结构,烟风出口设置在锅炉顶部,锅炉底部设有内置式沉降室,内置式沉降室的上部设有烟风进口;锅炉内部从上而下依次设有公用省煤器、低压蒸发器、低压过热器、高温省煤器、高温蒸发器、高温过热器。本发明提出的锅炉采用下进风一体式沉降室结构,具有简化烟风管道、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为立式结构,烟风出口设置在锅炉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底部设有内置式沉降室,内置式沉降室的上部设有高温风进口和中温风进口;所述锅炉内部受热面从上而下依次设有公用省煤器、低压蒸发器、低压过热器、高温省煤器、高温蒸发器、高温过热器。
更进一步,所述内置式沉降室上部设有高温烟风进口和中温烟风进口,沉降室内部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分为高温侧与中温侧,高温过热器设置于高温侧沉降室内。
更进一步,所述锅炉装置为双压式,锅炉设有高压汽包和低压汽包。
更进一步,所述低压过热器和高温过热器为光管式,材料为耐温合金钢,其他受热面采用螺旋鳍片管式;受热面布置为逆流错列式。
更进一步,所述省煤器、蒸发器和过热器内管束为梳形板支撑,管束与工质荷重通过梳形板由设置在烟箱内的横梁承受。
更进一步,所述的锅炉装置不设置清灰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1)锅炉采用一体式沉降室,简化了烟风管道,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省了投资;
(2)减少了设备、烟风管道的散热,锅炉进风温度至少增加~20℃,提高了余热利用效率,约提高1-2%左右;
(3)锅炉采用一体式沉降室,减少了烟风管道,减少了系统阻力,系统阻力只有800Pa左右;
(4)烟风从下往上走,对余热锅炉的防磨有极大好处;磨损与灰粒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烟风从下往上走,烟风方向与灰粒子重力下降方向相反,阻止了炉渣颗粒的重力加速度,从烟风磨损机理来说,锅炉受热面磨损程度远低于烟风从上往下行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适用于高炉渣显热回收的余热发电系统的锅炉装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凯盛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凯盛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07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