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1407.0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0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俞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红春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涉及铜帽生产,解决了现有的铜帽生产工艺大多是通过车床对圆柱状铜料进行车削以制得成品,在生产过程中铜料的利用率不足20%,导致铜帽的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冲切:将铜料冲切为若干份铜片;S2、拉伸:将铜片进行拉伸形成具有凹槽和内孔的预成品;S3、冲裁:将除预成品外多余余料去除;S4、车削:通过车床车削预成品,制出成品,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铜帽的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帽生产,特别涉及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为保护电路的安全,在电路中都会设置有保险丝,并在保险丝上安装有铜帽。
现有铜帽大多如图1中所示,其包括一个铜壳体,铜壳体内开设有凹槽,凹槽的槽底面处还开设有内孔,铜壳体于凹槽靠近开口的一侧环面上设置有卡接环。
现有的铜帽生产工艺大多是通过车床对圆柱状铜料进行车削以制得成品,在生产过程中铜料的利用率不足20%,导致铜帽的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铜帽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铜帽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冲切:将铜料冲切为若干份铜片;
S2、拉伸:将铜片进行拉伸形成具有凹槽和内孔的预成品;
S3、冲裁:将除预成品外多余余料去除;
S4、车削:通过车床车削预成品,制出成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直接将铜片拉伸形成预成品,再通过车床车削预成品以制得成品,无需通过车削加工出凹槽和内孔,只需要通过车床加工出卡接环即可,能够降低由于车削所造成的材料损耗,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铜帽的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S2中通过冲床对铜片进行拉伸,冲床上设置有对铜片进行拉伸的上模座和下模座,下模座上开设有成型槽,上模座上具有与成型槽配合以成型预成品的成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铜片放置在下模座的成型槽上方,在上模座带动成型柱下降后,成型槽和成型柱能够配合制出预成品。
作为优选,所述冲床上还设置有对余料切除的切料模组,所述切料模组包括开设在成型槽下模座上的环形切槽以及与环形切槽相配合用于对余料进行切除的环形切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冲床上设置切料组件,能够在拉伸完成之后直接进行余料的切除,能够提升铜帽的生产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切槽开设在成型槽的周向外侧,所述上模座下方活动设置有供环形切刀设置的切刀模座,所述切刀模座于环形切刀的中心开设有供顶柱穿出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环形切刀设置在切刀模座上,能够使拉伸工序和冲裁工序互不干涉,在拉伸完毕之后再进行冲裁,避免环形切刀的存在对铜帽拉伸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座于成型槽内设置有将预成品顶出的顶杆,所述冲床内部设置驱动顶杆将成品顶出的驱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顶杆的设置,能够方便将拉伸完毕之后的预成品顶出,从而方便预成品的取出。
作为优选,所述顶杆包括与成型头和杆体,所述成型槽的槽底面开设有供杆体穿装的顶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拉伸成型时,顶杆的成型头与成型槽的槽底面相抵从而配合成型柱成型预成品,在拉伸完毕后,顶杆带动成型头将预成品顶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红春,未经俞红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14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轴及转轴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搅拌车托轮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