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6359.4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7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宜言;何晓晖;代亮;王梦雨;于芳;彭栋木;董桔灿;郭帅;王小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04 | 分类号: | E01D2/04;E01D19/00;E01D101/24;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海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形钢腹板 横梁 箱梁底板 箱梁顶板 水平横撑 双层格 箱梁 桥墩 箱梁桥 桥梁工程 对称设置 固定设置 固定支撑 倾斜延伸 稳定问题 大跨度 横桥 屈曲 跨度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桥墩、中横梁、箱梁顶板、箱梁底板、折形钢腹板和水平横撑,中横梁固定设置于桥墩顶部,中横梁顶部固定支撑于箱梁顶板的中部,中横梁靠近桥墩的一端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箱梁底板,且箱梁底板向箱梁顶板倾斜延伸,各箱梁底板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的折形钢腹板的一端,折形钢腹板的另一端与箱梁顶板固定连接,且折形钢腹板的一侧与中横梁固定连接,水平横撑横桥向的两端分别与水平横撑两侧的两个折形钢腹板固定连接。该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可以更好地解决大跨度折形钢腹板屈曲稳定问题,提高组合折腹箱梁桥的跨度,使得组合折腹箱梁桥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
背景技术
组合折腹箱梁是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基础上发展、改进的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特点是以折形钢板代替混凝土腹板并采用体外预应力。折形钢板具有剪切屈曲强度高、不抵抗纵向轴向力的特点,用它作为混凝土箱梁的腹板,不仅满足腹板力学性能要求,减少箱梁自重,而且提高了预应力的效率;另外在施工中,减少了大量的支架、模板和混凝土浇注过程,省去了腹板的绑扎钢筋等复杂工作,从而方便了施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组合折腹箱梁解决了大跨度混凝土连续梁桥存在两类工程病害:箱梁根部混凝土腹板开裂和跨中持续下挠,更适合在大跨度梁桥中使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组合折腹箱梁与普通混凝土箱梁相比自重降低约20%,同时,组合折腹箱梁具有预应力效率高等优点,理论上折形钢腹板梁桥可以超过混凝土腹板梁桥达到更大的跨度,极限跨径可达400m,而已建的组合折腹箱梁桥最大跨度为160m,该跨度远远没有达到已建的混凝土腹板梁桥的最大跨度300m,更没有达到组合折腹箱梁桥的极限跨度,箱梁结构自重和折形钢腹板的屈曲稳定性问题是制约组合折腹箱梁桥跨径增大的主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可以更好地解决大跨度折形钢腹板屈曲稳定问题,极大的提高组合折腹箱梁桥的跨度,使得组合折腹箱梁桥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下双层格室组合折腹箱梁,包括桥墩、中横梁、箱梁顶板、箱梁底板、折形钢腹板和水平横撑,所述中横梁固定设置于所述桥墩顶部,所述中横梁顶部固定支撑于所述箱梁顶板的中部,所述中横梁靠近所述桥墩的一端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箱梁底板,且所述箱梁底板向所述箱梁顶板倾斜延伸,各所述箱梁底板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的所述折形钢腹板的一端,所述折形钢腹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箱梁顶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折形钢腹板的一侧与所述中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横撑用于横桥向支撑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折形钢腹板之间,所述水平横撑平行于所述箱梁顶板设置,且所述水平横撑横桥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横撑两侧的两个所述折形钢腹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为折形钢板。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与所述箱梁顶板的间距为5~7m。
优选的,所述折形钢腹板垂直于所述箱梁顶板,同一所述箱梁底板上连接的两个所述折形钢腹板平行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横桥向的两端分别通过若干个连接钢板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折形钢腹板连接,所述水平横撑横桥向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所述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折形钢腹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与所述连接钢板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折形钢腹板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上设置有人孔。
优选的,所述水平横撑纵桥向的两端分别伸入至所述中横梁和所述箱梁底板内并通过连接件分别与所述中横梁和所述箱梁底板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63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