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氟吡啶酰基哌嗪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9890.7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6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慧;许良忠;彭壮;崔焕奇;孙鉴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17/12 | 分类号: | C07D417/12;C07D401/14;A01N43/78;A01N43/60;A01N47/40;A01P7/04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啶 酰基哌嗪类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氟吡啶酰基哌嗪类化合物,结构如通式I所示:式中R为:通式Ⅰ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可作为杀虫剂用于农林业虫害的防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中杀虫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氟吡啶酰基哌嗪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业上害虫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减产及品质下降。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害虫的抗性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用药量越来越大、防效越来越低、持效期缩短、农药残留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的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的开发及应用,是解决有害生物抗性的有效手段。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是一种含氟类高活性、低毒有机中间体,也是许多高效杀虫剂啶虫隆、杀菌剂氟啶胺和氟吡菌酰胺的关键中间体。哌嗪及其衍生物不仅在医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农药中也是良好的活性中间体,而哌嗪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杀虫、驱虫活性。商品化的氯虫苯甲酰胺具有吡啶环和吡唑环结构,具有广谱,持效期长,对鱼、蜂、水生生物和哺乳动物低毒,与环境友好等优良特性,是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有效杀虫剂。专利CN 101921228 A公开了如下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CK),该化合物(CK)具有全新的化学结构赋予其新的作用机理和杰出的产品性能,并对小菜蛾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本发明通过活性基团拼接技术,将活性基团三氟甲基-吡啶-哌嗪与杂环化合物通过酰基连接,得到一类新化学结构化合物(通式Ⅰ)。在现有技术中如本发明所示的通式I化合物及其用作农林业杀虫剂未见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含氟吡啶酰基哌嗪类化合物,它可用作农用杀虫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氟吡啶酰基哌嗪类化合物,结构如通式I所示:
式中R为:
通式I化合物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得:
化合物IV和哌嗪反应生成化合物Ⅲ,化合物Ⅲ和Ⅱa或Ⅱb在乙酸乙酯或二氯甲烷或乙腈中以三乙胺为缚酸剂反应制得式Ia或Ib化合物;化合物Ⅲ先和氯乙酰氯反应生成化合物Ⅱc,化合物Ⅱc再与2-氰基亚胺基-1,3-噻唑烷反应制得式Ic化合物。中间体Ⅲ、Ⅱa-c和通式I化合物的具体制备见本说明书合成实例。
表1列出了通式Ⅰ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表1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本发明通式I化合物经杀虫试验,对小菜蛾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因此本发明还包括通式Ⅰ化合物用于农林业虫害防治的用途。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
随着害虫对传统杀虫剂的抗性不断增强,现有的杀虫剂的药效越来越不明显,本发明以哌嗪为桥链,将含氟类吡啶与其他杂环活性组分结合,设计出了一种新结构杀虫剂。本发明化合物(通式Ⅰ)作为杀虫剂具有结构新颖、安全、高效、制备方法简便等优点。本发明化合物(通式Ⅰ)与现有商品化杀虫剂相比,具有不同的结构以及杀虫机制,特别适用于目前普遍存在的抗药性害虫的治理,作为创制农药新品种具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本发明化合物在防治害虫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活性物质组合使用,以提供产品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中活性组合的重量百分含量在1-99%之间。该杀虫组合物中还包括林业、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制剂的形式使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于或分散于载体或溶剂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制成乳油、悬浮剂、微乳剂等。
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98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伐沙班晶体
- 下一篇:双环杂环化合物及其治疗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