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高效增殖的复合增殖剂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2352.3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7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杭锋;江远智;陆文伟;张灏;陈卫;赵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C9/123 | 分类号: | A23C9/123;A23C9/13;C12N1/20;C12R1/25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植物 杆菌 基体 高效 增殖 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高效增殖的复合增殖剂,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以及发酵技术领域。本发明复合增殖剂的成分包含胶原蛋白、酵母提取物、乳清蛋白、燕麦提取物、麦芽提取物以及低聚果糖;将本发明的复合增殖剂添加至乳基体系中,可解决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生长缓慢、不能凝乳的技术问题,实现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快速产酸、凝乳;利用本发明的复合增殖剂进行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的发酵,仅需6~10h即可达到发酵终点(65~75°T),且此时,发酵得到的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活菌数至少可达1.3×109CFU/g,极大地促进了植物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大规模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高效增殖的复合增殖剂,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以及发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酵乳是以生牛乳(或复原乳)作为主要原料经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乳酸菌发酵而得的,其作为一种乳产品,凭借独特的口感与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畅销市场多年。然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乳酸菌只是发酵乳发酵剂,不具有益生特性,且仅使用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几种有限的乳酸菌进行发酵会使得发酵风味产物单一、同质化严重。
近些年来,植物乳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由于其自身的益生特性以及生物学特性,不仅能够增加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还能改善口感和风味,同时,它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抗菌物质,延长发酵食品的保藏时间,因此,在发酵制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尝试用植物乳杆菌代替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菌发酵生产发酵乳以解决现有双蛋白发酵乳缺乏益生特性和风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但是,研究表明:由于植物乳杆菌缺乏蛋白酶基因,且生长增殖需要磷酸盐构成细胞双分子层,及微量元素激活生长代谢相关酶系,无法有效利用牛乳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进行生长增殖。因此,植物乳杆菌普遍存在在牛乳发酵体系中生长缓慢,产酸能力差,难以凝乳的技术问题,使得此尝试一直未能成功。
例如,植物乳杆菌CGMCC No.5494能够在豆乳中较好地生长,并具有较好的产酸能力,但是,其在牛乳中几乎不能生长,对酸乳的凝乳时间、滴定酸度、风味、口感和质构等感官指标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仅能够作为补充发酵剂用于酸乳的生产。
目前,也有研究是通过在牛乳发酵体系中添加各种增殖因子,例如酵母粉、大豆蛋白、大豆蛋白胨或水解大豆蛋白等以促进植物乳杆菌在牛乳中生长的,但这些增殖因子会使得其得到的产品风味不佳,具有一些豆腥味或苦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发酵乳制品的大规模应用
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能解决植物乳杆菌在牛乳中生长缓慢,产酸能力差,难以凝乳的技术问题,又能不影响发酵乳风味的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高效增殖的复合增殖剂。此复合增殖剂的成分包含胶原蛋白、酵母提取物、乳清蛋白、燕麦提取物、麦芽提取物以及低聚果糖(胶原蛋白、酵母提取物、乳清蛋白、燕麦提取物、麦芽提取物以及低聚果糖之间的质量比为5~30:5~25:1~15:10~45:15~40:1~15);将此复合增殖剂添加至乳基体系中(添加量占乳基体系总质量的5~20%),可解决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生长缓慢、不能凝乳的技术问题,实现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快速产酸、凝乳;利用此复合增殖剂进行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的发酵,仅需6~10h即可达到发酵终点(65~75°T),且此时,发酵得到的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活菌数至少可达1.3×109CFU/g,极大地促进了植物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大规模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植物乳杆菌在乳基体系中高效增殖的复合增殖剂,所述复合增殖剂的成分包含胶原蛋白、酵母提取物、乳清蛋白、燕麦提取物、麦芽提取物以及低聚果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23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