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板簧的尾部臂悬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28081.2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4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托马斯·格哈德斯;拉尔夫·辛茨恩;丹尼尔·美因茨;雷纳·苏施莱克;弗雷德里克·彼得·沃尔夫-蒙海姆;保罗·赞德伯尔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1/04 | 分类号: | B60G11/04;B60G21/05;B60G11/02;B60G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刘小峰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部连杆 向后延伸 前端处 板簧 车身 横向延伸 机动车辆 枢转运动 后悬架 臂悬 紧固 轮架 右板 平行 施加 | ||
一种机动车辆后悬架包括左右尾部连杆,左右尾部连杆在左右尾部连杆各自的前端处安装到车身用于绕横向延伸轴线进行枢转运动。尾部连杆从轴线向后延伸,并且每个尾部连杆在其后端附近连接到轮架。左和右板簧在其各自的前端处紧固到车身并且从其向后延伸到它们各自的尾部连杆旁边并且与它们各自的尾部连杆大致平行。板簧的后端接触它们各自的尾部连杆并且向其施加弹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身上枢转安装的扭力梁轴,该扭力梁轴具有沿Y轴延伸的扭转部分以及由扭转部分连接并且沿着X轴向后延伸的两个尾部连杆,每个尾部连杆都具有轮架附接区域。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辆中,已知用于车辆车轮的多种悬架。特别地,可以区分主要用于乘用车的单轮悬架和主要用于多用途车辆的后车轴的刚性轴悬架。但除此之外,还存在所谓的半刚性车轴,其中设置在轴两侧的车轮或其车轮支架附接到两个尾部连杆,这两个尾部连杆在车身侧端部以枢转方式连接到车辆簧载结构,通常连接到底盘。通常,在车身侧形成用于轴承衬套的管状衬套。两个尾部连杆通过沿横向延伸的轴桥(有时也称为横梁或扭转模型)连接在一起。后者被设计成弯曲刚性但是扭转屈服,使得当它们的偏转不均匀时它以稳定器的方式在尾部连杆之间传递扭矩。根据轴桥沿尾部连杆的位置,可以区分扭力梁轴(靠近车身端部的轴桥)、连接梁轴(大致位于尾部连杆中间的轴桥)和扭转曲柄轴(远离车身的一端的轴桥)。除了这些半刚性轴之外,其中尾部连杆通过如所述的轴桥连接,所谓的尾部连杆也是已知的,其中尾部连杆没有横向连接并且可以彼此独立地移动。
除了容纳轮架之外,尾部连杆还经常用于弹簧和/或弹簧减震器的支承。根据一种广泛的设计,弹簧座设置在相应的尾部连杆上,该弹簧座可以焊接在例如弹簧板上。相应的弹簧板设置在尾部连杆上方的车身上,并且螺旋弹簧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保持在两个弹簧板之间。通常,上弹簧板固定在车架的纵梁上。对于弹簧板的相应设置仅存在轻微的构造公差,特别是因为上弹簧板需要至少大致竖直地设置在下弹簧板上方。螺旋弹簧的最大可用设计空间受到尾部连杆和上弹簧板设置在其上的车身部分之间的垂直间距的限制。反过来,这产生了最大弹簧行程或弹簧长度或其绕组匝数的限制。这些限制通常会导致令人不满意的妥协。
从US 8,777,247 B2中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轮悬架装置,其具有扭力梁轴,该扭力梁轴通过枢转轴线承连接到车身。杆状联接装置大致设置在形成在扭力梁轴上的车轮轴承的区域中的任一侧上,扭力梁轴通过该联接装置铰接到横向板簧。横向板簧在两个间隔开的点处连接到车身。
US6,672,605B2示出了一种具有半刚性轴的车轮悬架,其中两个枢转安装在车身上的两个尾部连杆通过轴桥连接。在每个尾部连杆下方设置有板簧,该板簧在端部以枢转的方式连接到车身两侧并且通过夹具在中间区域中紧固到位于其上方的尾部连杆上。
WO2014/003592A1公开了一种具有扭力梁轴的车轮悬架,其中尾部连杆可以与轴桥设计为单件。扭力梁轴相对于车身的附接由两个板簧完成,这两个板簧从尾部连杆或从轴桥延伸到前部并且在前端夹紧到车身。
从US 2,472,291A中已知一种用于缓冲车身以防止侧倾运动的装置。车轴通过对角地延伸到后部的杠杆臂连接到沿横向延伸的扭转弹簧。此外,车轴通过杠杆臂连接到沿横向延伸的板簧堆叠,该板簧堆叠本身连接到车身。在车身侧倾运动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车轴的扭转限制运动以及另一方面通过扭转弹簧的扭转限制运动。
US 1,971,960 A公开了一种后轴悬架,其中后轴在两侧由带有板簧堆叠的弹簧夹支承。板簧堆叠以Hotchkiss悬架的方式连接到车架的纵梁。邻近车轴,上升连接臂铰接到相应的板簧堆叠,该板簧堆叠又铰接到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杆。两个杠杆通过沿横向延伸的扭转弹簧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80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