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人脸信息采集的航站楼旅客分流引导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29051.3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2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少华;郑丽;刘林海;缪彦昆;段见宝;唐嘉;宋飞;李海涵;蔡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6K17/00;G06Q50/30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500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旅客 分流引导系统 人脸信息采集 航站楼 航班 面部图像采集 分流 查询系统 机场航班 旅客身份 识别装置 数据系统 预设条件 安检口 计算机 显示器 阻拦 打通 疏导 | ||
一种带人脸信息采集的航站楼旅客分流引导系统,包括旅客面部图像采集装置、人员拦阻设备、旅客身份识别装置、设置旅客航班数据系统的计算机和分流指引显示器共五个部分的装置以及通过计算机打通设置的机场航班离港系统和航班查询系统;本发明在对旅客进行有预设条件的阻拦,对旅客需要前往的安检口进行指引,从而实现有序分流,合理疏导旅客,具有方便、及时、准确、节省时间的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飞机航站楼旅客分流引导的系统,尤其是基于图像采集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分流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选择乘飞机出行的旅客越来越多,尤其是逢年过节和寒暑假时期,剧增的旅客给枢纽机场的航站楼待安检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及时有效地对该区域的旅客进行分流、疏散,降低待检区单位时间内旅客密度等是各大机场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目前国内航站楼出发层待检区入口处都安排了专门的安检人员来限制无关人员、无票人员进入待检区,但由于旅客流量大,而且安检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来拦阻未在候机时段内的旅客,以至旅客高峰期待检区旅客人数超过该面积理想容纳人数,给待检区的管理以及安检口开放数量的调整等都带来不便。待检区内长时间排队滞留的旅客还给该区域的治安管控带来影响。
为此,目前亟需采用快速分流疏散和动态拦阻同时进行的方式控制待检区的旅客人数,使单位时间内在该区域停留的旅客人数基本稳定,为机场安检站在该时段内合理排班安检人员、合理开放安检通道等工作有序有计划进行提供条件。旅客身份识别装置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将旅客面部图像采集装置捕捉到的人脸与旅客身份证内的照片进行比对,从而获得旅客的实际身份信息。再根据旅客身份信息在离岗系统中获取到航班信息,如航班的计划起降时间、目的地、始发、托运行李等信息,从航班查询系统获取航班实时信息和登机口信息等。
获得旅客身份信息后,根据航站楼安检口的地图信息,在屏幕上以动态图像的方式为特殊旅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分流指引,如VIP/CIP旅客、军人、教师、伤残人员、女性旅客等根据其身份信息在在屏幕上指引对应的安检口的位置,指引上述旅客快速到达指定的安检口。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背景,本发明的关键技术在于旅客的拦阻分流和安检引导。本发明旨在对旅客进行有预设条件的阻拦,对旅客需要前往的安检口进行指引,从而实现分流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人脸信息采集的航站楼旅客分流引导系统,包括旅客面部图像采集装置、人员拦阻设备、旅客身份识别装置、设置旅客航班数据系统的计算机和分流指引显示器共五个部分的装置以及通过计算机打通设置的机场航班离港系统和航班查询系统;
其系统结构设置为:人员拦阻设备采用若干智能自动闸机形成的多条人员通道,在每一智能自动闸机上分别设置旅客身份识别装置,旅客身份识别装置分别设有人脸抓拍的高清摄像头及屏幕、二代身份证阅读器、登机牌阅读器;每一智能自动闸机均与交换机(工控机)连接,在每一智能自动闸机通道前方设置分流指引显示器屏幕,各分流指引显示器均与交换机(工控机)连接;交换机与系统服务器连接,系统服务器分别通过计算机内设置的离港系统以及计算机6内的查询系统形成机场数据交换平台来确认航班动态信息。
本发明分流指引显示器均与交换机(工控机)采用VGA或者HDMI连接;扫码器与工控机之间采用USB或者RS232通讯,工控机通过以太网接入机场生产管理系统;显示屏幕安装在闸机后正上方位置,便于旅客抬头就可以看见的位置;工控机就近安装;扫码器和登机牌阅读器为一体化安装,嵌入在智能自动闸机机体上方便操作的位置。
工控机利用现有别技术实现人脸抓拍、身份证确认、登机牌读取和解析、航班查询以及适合该旅客的安检口指引等功能。本发明五个部分整体设置,形成联动。
本发明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90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