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来电转接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1600.0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8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吕军;郭刚;李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4/16 | 分类号: | H04W4/16;H04M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马骥;南霆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来电 转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电转接装置和方法,解决现有装置和方法漏接电话的问题。所述装置,包含:第一、第二电话接口、处理模块、网络接口、防骚扰数据存储单元、配置标识存储单元;网络接口用于接收配置信号,包含抑制输出模式和或替代应答模式的标识,保存在配置标识存储单元,接收骚扰电话,保存在防骚扰数据存储单元;处理模块用于提取信令信号,将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来电信号传递至第二电话接口、将第二电话接口接收的应答信号传递至第一电话接口,对信令信号进行防骚扰识别,对骚扰电话的信令信号,按照配置标识存储单元标识的至少一种模式工作。所述方法用于装置。本发明实现了固定电话信令信号的来电转接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语音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来电转接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固定电话相比手机,具备信号稳定、信号质量好、电磁辐射小等优点,然而固定电话由于其连接方式为有线连接,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用户在听到固定电话铃声响起之后,由于一些原因暂时不便于离开所在位置且距离固定电话放置位置较远,常会发生未能接听到来电,造成漏接固定电话的问题,因此,保证固定电话的应答率,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防漏接电话的手段大多利用固定电话来电显示的功能进行通话回拨,缺点是不能及时进行固定电话接听,影响通话应答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来电转接装置和方法,解决现有装置和方法漏接电话或不便接听电话的问题。
一种来电转接装置,包含:第一电话接口、第二电话接口、处理模块、网络接口、防骚扰数据存储单元、配置标识存储单元;所述网络接口,用于接收配置信号,包含抑制输出模式和或替代应答模式的标识,保存在所述配置标识存储单元;接收骚扰电话号码信息,保存在所述防骚扰数据存储单元;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来电信号中提取信令信号;将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来电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二电话接口、并将所述第二电话接口接收的应答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根据所述防骚扰数据存储单元的信息对所述信令信号进行识别,对识别结果为骚扰电话的信令信号,按照所述配置标识存储单元的标识的至少一种模式工作;所述抑制输出模式为对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来电信号不输出至所述第二电话接口;所述替代应答模式为将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来电信号传递至所述网络接口、并将所述网络接口接收的应答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一电话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含:显示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信令信号进行识别,输出包含来电信息的显示信号;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显示信号,显示来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含: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用于选择设置所述装置的工作模式,并发送所述配置信号和或骚扰电话号码信息;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网络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电话接口接收的信号传递至所述网络接口。
优选地,所述网络接口采用无线连接方式或有线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以下至少一种功能:根据所述信令信号进行传真;对应答信号进行通话录音;通过网络端口进行接收和发送短消息。
进一步地,所述配置信号还包含同步接听模式、自动应答模式中至少一种的标识;所述同步接听模式为将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的信号同时传递至所述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电话接口;所述自动应答模式为播放录音作为所述第一电话接口接收信号的应答信号。
优选地,所述显示信号至少包含来电号码、来电人姓名、来电呼叫号码来源地、来电是否是疑似欺诈电话、用户标识信息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从所述网络接口接收所述来电信号;向所述网络接口发出应答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含: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上设有按键,用于配置工作模式信号,保存在所述配置标识存储单元,所述工作模式信号包含抑制输出模式、替代应答模式、同步接听模式、自动应答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16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