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创制优异水稻种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6649.5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2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泽福;夏加发;王元垒;马廷臣;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A01H1/0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性核不育材料 水稻种质 种质 作物遗传育种 遗传多样性 水稻 后代选择 混合授粉 受体亲本 水稻品种 遗传性状 育种材料 育种周期 多代 供体 配组 去雄 性状 聚合 工作量 育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创制优异水稻种质的方法,属于作物遗传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隐性核不育材料YNS与多个含有不同优异遗传性状的水稻品种混合配组、选育,实现了水稻优异种质的快速创制。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YNS为受体亲本,多代混合授粉,不需要剪颖去雄,极大地降低工作量;利用不同水稻优异品种或种质为供体,后代选择类型丰富,增加了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根据育种需求,快速聚合多个优异性状,缩短育种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遗传育种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YNS快速创制优异水稻种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育种中间材料是新品种选育的骨干材料,是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育种材料的创制一般通过杂交、回交或复交的方式从后代中选育,虽然材料选择类型较为丰富,但不能将多个亲本的优异特性快速聚合。目前市场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快,但材料创制周期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创制更多的优异种质,如何快速增加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成为关键。
隐性核不育材料发现较早,遗传机理简单,但育种应用较少。本发明通过田间自然变异发现一株隐性核不育材料YNS,该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自交不结实,且结实不受温度调控,与多个三系恢复系和保持系配组F1代均可育,F2代可育与不育单株均符合3:1分离比,说明该不育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因此,可以利用YNS的独特性质,以YNS为母本,将多个父本的优异性能随机导入到受体,并自由重组,获得类型丰富的后代,增加了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快速创制优异水稻种质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水稻育种方法不能将多个亲本的优异特性快速聚合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快速创制优异水稻种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隐性核不育材料YNS为母本,选择多个含有不同优异遗传性状的水稻品种为父本,将母本与父本杂交,混合授粉,得F1代;
步骤2.将F1代自交,得F2代,选择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且花粉不育的F2代单株为母本,继续与多个含有不同优异遗传形状的水稻品种(父本)回交,混合授粉,得BC1F1代;
步骤3.重复步骤2,得BC2F1代,BC2F1代经自交,得BC2F2代;经过两次回交后,父本的优异性状被随机导入到母本,并自由重组;
步骤4.BC2F2代中,选择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利用步骤1父本中含有的优异遗传性状调控基因为分子标记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筛选纯合的含有优异遗传性状调控基因的单株;
步骤5.将筛选的BC2F2代单株连续自交,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后代,至BC2Fn代,n>3,即得到含有多个优异遗传性状的水稻育种中间材料,利用该中间材料,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创制优异水稻种质。
进一步地,含有优异遗传性状的水稻品种包括含稻瘟病抗性基因、含抗褐飞虱基因、含抗白白叶枯病基因和含广亲和基因的优质、广适性水稻品种,但不限于此,可随时添加水稻优质种质为父本。
进一步地,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时,稻瘟病抗性基因为Pi2或Pi9或Pigm等,抗褐飞虱基因为Bph3或Bph14或Bph15等,白叶枯病基因为Xa7或Xa21或Xa23等,广亲和基因为S5n等,均为常规已公开的基因。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利用系谱法选择,米质检测,室内拷种,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优质米的株系。
进一步地,所述优质米为符合部颁NY/T 593-2013优质食用稻二级以上的米。
进一步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指开花期分蘖较好且株型适中,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BC2F2群体为30000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66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