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7744.7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5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熊;马衍伟;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G11/24 | 分类号: | H01G11/24;H01G11/32;H01G11/36;C01B32/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复合材料 制备 石墨烯 超级电容器电极 二氧化碳气氛 制备技术领域 导电性 层次孔结构 活性炭 倍率特性 电容材料 循环寿命 制备工艺 比电容 规模化 金属镁 中高温 介孔 可控 微孔 | ||
本发明属于电容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通过将金属镁和活性炭在二氧化碳气氛中高温反应制备得到,制备工艺简单、过程可控、易于规模化制备;制备的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比表面积高、导电性好,且具有微孔与介孔结合的层次孔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倍率特性和循环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容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物理电容器和二次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寿命长以及使用工作温度宽等优点,已在电力、交通、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但目前与二次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偏低,从而限制了超级电容器的广泛应用。
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活性炭电极材料由于其比表面积高、价格低廉,已经在超级电容器中实现商业化应用。但活性炭材料导电率低以及存在大量不规则的微孔结构,严重影响了超级电容器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石墨烯由于具有高的理论比表面积、高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二维柔性结构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优异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但石墨烯由于片层间具有强的π–π键和范德华力作用从而导致不可逆的团聚,致使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大减少,进而可利用来吸附电解液离子的石墨烯活性表面减少,从而导致比电容偏低。因此,大量研究将石墨烯和活性炭结合起来,采用石墨烯与活性炭复合的方式,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导电性,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石墨烯的团聚现实,从而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和倍率特性。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6206051A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改性活性炭及其应用,将活性炭浸渍于氧化石墨烯去离子水分散液中,室温搅拌混匀,烘干,获得石墨烯改性活性炭,该材料在4A/g的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可达到22.32 F/g。马俐等(马俐.活性炭/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与电容性能[A].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1.)研究了活性炭/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与电容性能,具体为在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中加入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经一步水热处理得到活性炭(AC)/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气凝胶材料,该材料比表面积高达2400m2/g,在1mol/L TEABF4/PC有机电解液体系中 50m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145F/g,但在20A/g电流密度下只有96F/g。氧化石墨烯作为原料制备复合材料时,存在还原不彻底的问题,从而导致导电性差,而且上述方法只关注材料的比电容和电导率,这些直接体现电极材料性能的指标,对于电极材料的使用寿命等性能并不关注,此外倍率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超级电容器高功率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弥补现有技术中的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使用寿命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墨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金属镁和活性炭在二氧化碳气氛中高温反应的步骤,高温的温度为600-1800℃。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入氧化镁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反应为自蔓延高温反应。
进一步地,将金属镁、氧化镁和活性炭置于高温炉,在600-1800℃,二氧化碳气氛中反应20-240min。
进一步地,还包括将反应后的混合物在酸性溶液中静置12-48h的步骤。
进一步地,还包括将在酸性溶液中静置后的产物洗涤至中性并干燥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干燥方式为50-100℃空气中干燥或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镁和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0.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77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