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保水性混凝土密封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40005.3 | 申请日: | 201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5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秀华;熊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秀华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混凝土 密封 防水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保水性混凝土密封防水剂,按重量份计,由如下组分的原料制成:环氧树脂5~10份,聚酰胺2~4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0.6~1.2份,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0.8~1.6份,甲基三羟硅烷0.4~0.8份,聚丙烯纤维2.5份,减水剂3~5份,三乙醇胺2~5份,松香酸钠0.9~1.6份,烷基磺酸钠0.8~1.4份,去离子水40~60份;本发明所述的防水剂是一种高渗透性、憎水性好,且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水和耐老化性能,固化后无毒的混凝土密封防水剂,所述的混凝土防水剂通过原料选择及用量搭配合理,可渗透各种尺寸的裂缝、孔隙和缺陷并固结,从而堵塞渗漏渠道,达到防渗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防水剂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保水性混凝土密封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防水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由于防水工程设计不合理、选材不恰当、施工粗糙而造成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轻则引起屋面和节点渗漏、粉刷脱落;重则引起地下工程被水淹没,甚至建筑物倒塌,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因此,防水工程必须得到高质量的实施和保障。
防水是提高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措施,甚至是根本措施。水泥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能基本上决定了其耐久性能。硬化后的水泥混凝土,传统观点看来,是一种致密性物质,而实际上,根据当前大量的研究成果,在50年甚至l00年的使用要求下,普通水泥混凝土对于水而言,不仅不是致密性的,而且是可渗透的。水是导致水泥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坏的重要物质。无论是水泥混凝土的软水侵蚀、冻融破坏、碱集料反应、钢筋锈蚀和硫酸盐腐蚀等,还是水泥混凝土中的钢筋氧化腐蚀,甚至水工、港工结构的溶蚀,都离不开水的作用,没有水的参与,大部分侵蚀几乎不会产生。对于水灰比在0.5-0.7的水泥混凝土,水化以后,其空隙率在16%左右。另外,由于水泥混凝土中骨料与胶凝材料之间可能存在的微裂隙,水分可以不断深入水泥混凝土中,参与对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为了阻止水分的入侵,提高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抗水侵蚀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了多种措施,如掺加矿物掺合料的高致密性混凝土、低水胶比混凝土、表面防水涂料和混凝土引气等。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加防水剂,形成致密性混凝土或憎水混凝土以达到防水的目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目前,我国建设市场上出售的主要是无机或有机的防水剂,例如氯化铁,氯化铝,有机硅等防水剂。通过加入这些防水剂,形成跛体或络合物,堵塞毛细孔,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另一种方法是掺入引气剂,形成不连通的微小气泡,割断毛细孔通道;第三种方法是加入防水剂,降低水灰比,减少孔隙率,细化毛细孔径;第四种方法是掺入膨胀剂,配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实践证明,大多数防水剂是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的,但是,前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混凝土收缩开裂而引起渗漏的现象。第四种方法虽然能避免混凝土的收缩开裂问题,但是,由于普通膨胀剂掺量很大,混凝土的需水量增加较多,对施工工艺和养护的要求很严格,所以很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纹,造成防水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渗透性、憎水性好,且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水和耐老化性能,固化后无毒的混凝土密封防水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保水性混凝土密封防水剂,按重量份计,由如下组分的原料制成:环氧树脂5~10份,聚酰胺2~4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0.6~1.2份,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0.8~1.6份,甲基三羟硅烷0.4~0.8份,聚丙烯纤维2.5份,减水剂3~5份,三乙醇胺2~5份,松香酸钠0.9~1.6份,烷基磺酸钠0.8~1.4份,去离子水40~60份。
作为优选,环氧树脂6~8份,聚酰胺2~3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0.8~1.0份,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1.0~1.4份,甲基三羟硅烷0.5~0.7份,聚丙烯纤维2.5份,减水剂3~4份,三乙醇胺3~4份,松香酸钠1.1~1.5份,烷基磺酸钠0.9~1.2份,去离子水45~5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秀华,未经杨秀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0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型无碱无氯速凝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岩棉纤维复合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