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0749.5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梁静静;李金国;周亦胄;孙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B22F3/105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纹敏感性 合金 金属材料裂纹 面积百分比 定量评价 合金试样 金属基材 制造工艺 制造过程 可用 激光 制造工艺适应性 成分优化 成形工艺 同轴送粉 选区熔化 新合金 床铺 制备 制造 分析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利用激光同轴送粉或粉末床铺粉在激光选区熔化的增材制造工艺,在金属基材上采用相同成形工艺制备不同的合金试样,根据合金试样剖面上裂纹面积百分比越大合金裂纹敏感性越大的规律,对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进行评价。从而,在保证金属基材及增材制造工艺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所得样品中裂纹的面积百分比来定量评价合金的裂纹敏感性。裂纹面积百分比越大,合金裂纹敏感性约大。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能快速准确的定量评价合金裂纹敏感性,可用于新合金成分优化设计,也可用于已有合金增材制造工艺适应性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设计三维图形,以合金粉末为初始材料,通过计算机控制,逐点扫描实现零部件的近净成形。该技术集设计与制造为一体,突破传统工艺制备多孔、网格、空心等复杂结构件的技术瓶颈,能够实现产品结构的复杂化、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在航空、航天、核工程、动力能源、交通运输、医疗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增材制造技术成形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钢等金属构件时,有些合金成形性较好,成形过程中不易出裂纹,如:钛合金;但是有些塑性稍差的合金,成形时容易出现裂纹等凝固缺陷,如:镍基高温合金、TiAl金属间化合物等。裂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增材制造技术在金属材料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为此,在实际生产中,需选用裂纹形成倾向性低,即裂纹敏感性差的材料以保证构件的可成形性。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评价增材制造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可行性强,适用于所有金属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利用同轴送粉或粉末床铺粉进行激光增材制造,在金属基材上采用相同成形工艺制备不同的合金试样,根据合金试样剖面上裂纹面积百分比越大合金裂纹敏感性越大的规律,对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进行评价。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所选金属基材微观组织结构相同,且具有恒定的尺寸,以保证基材热传导、界面处成分分布对待分析合金的影响相同。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所评价金属材料为高温合金时,金属基材选择应为高温合金材料。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增材制造过程中,不同合金试样的粉末粒度、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工艺参数相同。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制备裂纹敏感性分析样品,在激光熔覆前将待金属基板表面砂纸磨平并喷砂处理,而后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将待分析金属粉末熔覆在试样表面,最后将试样从中间剖开,分析剖面上裂纹面积占试样总面积的百分比,以此表征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的裂纹敏感性。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选用一种金属材料为基板,基板尺寸无明确限制,但需要横向对比的试样,基板材料与尺寸固定,采用砂纸将基板试样表面磨平,以去除表面污染物,而后采用喷砂处理,使试样表面呈现出的粗糙度为0.5~4.5Ra。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和增材制造切片软件,根据拟成形的样件形貌及尺寸,生成可控制激光扫描路径的程序,而后通过增材制造切片软件生成可控制激光扫描路径的程序。
所述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裂纹敏感性的评价方法,粉末使用之前进行100~200℃的烘干处理,在相同的增材制造工艺下进行试样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07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