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1340.5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9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许树学;马国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45/0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充注量 视液镜 冷凝器 热泵 复合供热装置 热管式散热器 可调的 膨胀 阀门 第二制冷剂 热辐射装置 技术特色 冷凝管束 抽真空 热管式 热管组 散热量 上集管 下集管 出管 进管 可调 驱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该装置包括上集管、下集管、热管组、膨胀热管、阀门、上视液镜、下视液镜、底视液镜、冷凝器进管、冷凝器出管、冷凝管束组成,系统中抽真空后充注第二制冷剂。本发明的技术特色在于:热管式热辐射装置由热泵的冷凝器驱动,膨胀热管为热管式散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装有阀门及视液镜,里面工质充注量可调。通过膨胀热管内部工质量的调节带动整个热管式散热器工质充注量的调节,实现对散热量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属于蒸汽压缩式制冷/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泵作为一种节能装置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热泵由于夏季可以制冷,冬季可以提供热量,操作方便而被广泛使用。但当室内机采用同一个风机盘管时,夏季制冷尚可,冬季制热时吹出干热风使人的舒适感降低。研究表明,制热的最理想型式还是辐射式供暖。
热泵驱动热管式的辐射散热末端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源热泵。其组成型式为热泵的冷凝器与热管式辐射散热末端连接一起。具有管路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但其末端的热量调节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热泵驱动热管供热末端机组的热量调节问题,提高系统的使用便利性。本系统的热管式散热器增加一个膨胀热管,通过调整膨胀热管内工质的充注量,能够调节热管组内工质的充注量,达到调节散热量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上集管1、下集管2、热管组3、膨胀热管4、阀门5、上视液镜6、下视液镜7、底视液镜8、冷凝器进管9、冷凝器出管10和冷凝管束11,该装置的膨胀热管4抽真空后充注一定质量的第二制冷剂。热管组3分别与上集管1和下集管2相连;阀门5、上视液镜6、下视液镜7设置在膨胀热管4上,膨胀热管4的下端与下集管2相连通并通过阀门5焊接在一起,膨胀热管4的上端与上集管1不连通并焊接在一起。底视液镜8设置在下集管2上。冷凝管束11放置在下集管2内,冷凝管束11通过冷凝器进管9和冷凝器出管10与外界相连。
所述的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热管4与热管组3在竖直方向平行排列。
所述膨胀热管4的上端密封后与上集管1焊接在一起。
所述的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热管4的位置在边上,或者在热管组3里面任意的位置,膨胀热管4的数量是1个,或者大于1个。
所述膨胀热管4的直径与热管组3相同也可以不同。
所述膨胀热管4的下部分安装有1个阀门5,阀门5后连接一小段膨胀热管4后再与下集管2连通并焊接在一起。
所述膨胀热管4上有两个视液镜,下集管2上有一个视液镜。
使用时的具体调节方法如下:目的是通过调节热管式散热器内工质的充注量大小调节散热量的大小。关闭阀门5,启动热泵系统后,热管式散热器整体温度升高,里面工质的压力升高,而膨胀热管4中的阀门以上的部分压力低,此时打开阀门,热管内的工质会流到膨胀热管4内,膨胀热管的散热能力下降;关闭热泵主机,待热管式散热器冷却后,打开阀门5,膨胀热管4内的工质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原来的膨胀热管内,膨胀热管的散热能力恢复。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回流到膨胀热管内工质的多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工质充注量可调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1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