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2826.0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9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金远程;程金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远程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B61D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赵霞 |
地址: | 20000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车体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属于高铁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车体、抗压柔性连接装置以及动力机构,车体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中间设置有安全门,抗压柔性连接装置设置在车体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通过封头与车体相连接,动力机构设置车体底部两端,本发明中图圆形车体能够有效抗击增压过程中产生的压差,从而保证高铁车厢内部增压后,能够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属于高铁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高铁车厢与大气相通,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是青藏、云贵高原,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还有不少在五千米以上的地区,按我国高铁的运营环境,不能在兰州以远,昆明以远安全运营,所以亟需一种增压高铁,能够保持高铁车厢内部压力不变,从而使得增压高铁可以在高原地区安全运营。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高铁车厢结构无法对车厢内部进行增压,使得高铁无法再海拔高的地区运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包括:车体、抗压柔性连接装置以及动力机构,所述的车体横截面为椭圆形,内部设置有加强框,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车厢门,中间设置有安全门,所述的抗压柔性连接装置设置在车体两端,抗压柔性连接装置通过封头与车体相连接,所述的动力机构设置车体底部两端。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窗框。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厢门和安全门通过加强门框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车厢门设置有两扇,分布在车体两端。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车轮、转向架以及车底负载机构,车轮连接转向架,转向架通过车底负载机构与车体相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将高铁车体结构设计为椭圆形,车体中设置了加强框,提高了车体的抗压能力,从而使得车体在低压地区行驶时,内部能够通过增压系统保持压力不变,车体在内外压差作用下密封良好,保证车厢内压力的稳定性,从而使得高铁能够在高原等低压地区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增压高铁车体结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封头;2、车厢门;3、车体;4、加强框;5、窗框;6、加强门框;7、安全门;8、抗压柔性连接装置;9、动力机构;10、转向架;11、车底负载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远程,未经金远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28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