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9975.X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9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闫柯乐;肖安山;朱胜杰;张红星;王倩;林雨;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赵以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放 空间 硫化氢 清除 性能 评价 方法 | ||
1.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评价系统包括顶部敞口的测试箱、硫化氢喷射装置、硫化氢检测装置和两组硫化氢清除装置,测试箱顶部还安装有摄像机,所述摄像机与测试箱外部的数据控制/采集系统相连接;
两组硫化氢清除装置设置于测试箱的左、右两侧,包括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和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
硫化氢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测试箱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若干台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每个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均与数据控制/采集系统相连;
硫化氢喷射装置包括硫化氢气体钢瓶和硫化氢气体喷射口;
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将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摄像机、硫化氢气体喷射口、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安装于测试箱内,用管路将硫化氢气体喷射口与硫化氢气体钢瓶连接,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与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连接,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与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连接,在管路管线上安装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完成系统的连接;
(2)开启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摄像机、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
(3)开启第三电磁阀,硫化氢气体喷射口释放出高浓度硫化氢气体,测试箱内不同高度的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测定测试箱内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硫化氢浓度;
(4)当测试箱内上部的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检测到的硫化氢浓度达到实验所需浓度时,立即关闭第三电磁阀,同时开启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测试箱内的两个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喷射一定量的硫化氢清除剂后,再关闭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5)测试箱中分布的若干台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详细记录测试箱内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处硫化氢气体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情况;
(6)实验结束后,关闭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完成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实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均设置于测试箱的外部;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均设置于测试箱的内部;
硫化氢检测装置包括设置于测试箱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若干台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每个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均与数据控制/采集系统相连;
硫化氢气体喷射口设置于测试箱的底部,硫化氢气体喷射口通过管路与硫化氢气体钢瓶相连;
硫化氢检测装置中的若干台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均位于硫化氢气体喷射口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氢气体喷射口、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和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均为喇叭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和硫化氢气体钢瓶的出口处分别设置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组硫化氢清除装置中的管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硫化氢喷射装置中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三电磁阀。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均与数据控制/采集系统相连。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氢检测装置中的安装于测试箱下部的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数量为五台,安装于测试箱上部和中部的在线式硫化氢浓度检测仪数量均为四台。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放空间中硫化氢清除剂的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喷射口均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和第二硫化氢清除剂储存钢瓶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997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连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缺陷杀伤率分析方法及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