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集气站放空天然气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0045.6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8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闫柯乐;肖安山;王倩;张红星;李莹;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4 | 分类号: | F17C5/04;F17C13/02;F17C13/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1000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集气站 放空 天然气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集气站放空天然气的回收方法,涉及天然气回收技术领域,回收系统包括天然气管道依次顺序相连接的三级天然气回收装置,且一级回收装置、二级回收装置、三级回收装置分别与数据控制和采集系统相连,一级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水合物储罐、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二级回收装置包括第二水合物储罐、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三级回收装置包括吸附罐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吸附罐的顶部与地面火炬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三级天然气回收处理集气站放空的天然气,可实现放空天然气的高效回收,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天然气回收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集气站放空天然气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气田开发及生产过程中,有很多被放空的天然气。放空天然气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气田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天然气放空不可避免;(2)某些油田由于伴生气含量少、处在边远地区、交通不变,另外,国内的油气田一直处于滚动式开发中,缺少对试采天然气进行回收的设施,只能长期放空;(3)集气站内放空。其中以第三种放空天然气(集气站内)现象最为严重。由于目前高压集气站是将多个气井的天然气集中加热、分离处理的一种采气工艺,它具有管理集中、方便气量调节和自动控制、减少管理人员、节省管理费用、可实现一机多用、节省采气成本的优点,但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致密性地层采气过程中,由于站场生产维护,井内积液、水合物堵塞等原因,需要通过放空措施保障站场和气井的正常生产,这样会使大量天然气排放到大气里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工艺(场内利用、分离重烃、收集外输等)在试图解决小气量且依托条件差的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方面,无论从投资经济性,还是现场操作性来看,均存在明显不足。其中,场内利用方式,以井场发电机为例,虽然技术成熟且有较多应用,但存在不能充分或完全利用套管气资源与价值的问题,推广适用性有较大局限;分离重烃方式相关的工艺种类很多,如冷凝法、膜法等,但主要着眼于回收经济价值较高的重烃,而缺乏对主要成分甲烷的回收利用,同时还存在着设备投资过大、工艺复杂,带来装置投资回收期过长、现场操作管理要求高等弊端;收集外输的方式中,制备压缩天然气产品的经济性差;而将放空天然气直接转化为CNG和LNG的形式则存在条件苛刻,投资成本高等缺点。
因此,开发经济高效的集气站内放空天然气的回收装置及方法对有效利用天然气意义重大。中国专利CN205208144U中涉及一种集气站放空天然气回收系统,包括用于收集井口放空气体的集气主路,集气主路的出气口上连接有供放空气体排放至大气的放空支路,集气主路的出气口上还连接有用于回收放空气体的回收支路,回收支路与放空支路并联,但该系统存在工艺复杂,且天然气回收效率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集气站放空天然气的回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集气站放空天然气的回收方法,回收系统包括天然气管道依次顺序相连接的三级天然气回收装置,且一级回收装置、二级回收装置、三级回收装置分别与数据控制和采集系统相连,天然气运输管线上顺序设置有第一截止阀、三通阀和第五截止阀;一级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水合物储罐、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二级回收装置包括第二水合物储罐、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三级回收装置包括吸附罐和第三温度传感器;
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关闭第一截止阀和第五截止阀,将介质水和水合物促进剂提前加注至第一水合物储罐和第二水合物储罐内,同时,将吸附材料装填入吸附罐中,分别设定第一水合物储罐、第二水合物储罐的温度及第一安全阀、第二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待第一水合物储罐和第二水合物储罐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并保持2h以上;
(2)依次开启三通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第四截止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0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